教员评“人性论” |【treenewbee读毛选】 -凯发官网k8
原编者荐语:无论社交媒体还是各种微信群里面的讨论,很多讨论最终一定会把话题推向人性层面,说什么人性都是自私的,来当最后的挡箭牌。学西方经济学的人就更厉害了,不管水平怎么样,上来就是一套“理性人”。…
这是“读毛选”系列的继续,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称“延安讲话”)这一篇写得差不多了,应该还有一篇对它的总结。这一篇我们讲讲教员在“延安讲话”中写到的一段话,一段关于讨论人性的话。
无论社交媒体还是各种微信群里面的讨论,很多讨论最终一定会把话题推向人性层面,说什么人性都是自私的,来当最后的挡箭牌。学西方经济学的人就更厉害了,不管水平怎么样,上来就是一套“理性人”。但是,你自己想想生活中存在那种理性人吗?或者说存在每时每刻绝对自私的人吗?这种想法显然是从观念出发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从具体事实出发,所以很有必要让我们来看看教员(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怎么看待“人性”这个话题:
“‘人性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们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现在延安有些人们所主张的作为所谓文艺理论基础的‘人性论’,就是这样讲,这是完全错误的。”
除了“人性”,教员也对“爱”这个话题做了论述:
“‘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爱,是人类之爱。’爱可以是出发点,但是还有一个基本出发点。爱是观念的东西,是客观实践的产物。我们根本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实践出发。我们的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爱无产阶级,是社会使他们感觉到和无产阶级有共同的命运的结果。我们恨日本帝国主义,是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的结果。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吗?”
教员这里是从阶级出发来写人性,其实是从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方面(阶级)来比较人性的,从而说明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只有一种的——人性是具体的、也是有历史变化的。那么,怎么理解“只有具体的人性”呢?我们就从阶级出发,我们简单地说无产阶级的人性是集体主义的、资产阶级的人性是个人主义的,那么存在绝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吗?显然是没有的,而只是在无产阶级中主要的是集体主义的,而资产阶级中主要的是个人主义的。
如果再从阶级社会中脱离出来呢?如果人性是自私的,那么你怎么和家人相处呢?怎么面对自己的孩子呢?所以人性是自私的,从绝对角度上讲是抽象的,他不是具体的,具体的人性就需要考虑不同的阶级社会、不同的人际关系、乃至于不同个体不同场景下的人性,人性当然是有自私、也有无私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讲得清楚的。比如对家人是无私的,对敌人就是自私的,那么对投降的敌人呢?也可以有无私的一面,所以,人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历史变化的。
同样的所谓“爱”也是,所以很多概念(观念的)落实到人生活层面一定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不是绝对的、固定的。这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区别造成的。
而我们很多时候一上来就是理性人假说、人性是自私的,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倒灌,是从观念出发的,并没有面对具体的生活具体的分析,这是很多时候我们得出糊涂结论的原因。
如希望和作者进一步沟通,请添加作者微信号:qllinvest0701并做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