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毛泽东的勤奋与砺志 -凯发官网k8

2024-10-14
作者: 李文放 来源: 党史博采

  毛泽东的一生是勤奋不息、艰苦奋斗的一生,其勤奋与砺志精神超乎常人,他一生坚持苦读与勤读、青年时代为磨砺意志常进行“苦炼”、参加革命后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成为毛泽东精神气质和伟大人格的精彩华章。

  苦读与勤读

  儿时的毛泽东热爱劳动,更热爱读书。8岁前,毛泽东的舅舅在家开馆授徒讲课,他时常旁听,且能背诗写字。毛泽东9岁时开始上私塾,师从邹春培老师,从读《三字经》开始,继而读《论语》《孟子》《诗经》等,老师抽查时,毛泽东都能背诵,而且这时毛泽东自己学会看《康熙字典》了。其父家教很严,早晚要看牛,晚上还要学习打算盘和记账。1904-1910年,毛泽东先后又上了韶山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和井渗里几家私塾,在私塾里还读了《春秋公羊传》《左传》等经史书籍。他不仅读书天分高、记性好,且读书很用功,老师点了的书都能背,并开始作文。毛泽东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说唐》等等,私塾认为这些都是杂书,不让看,他是偷偷地看,老师也发现他偷着看,但点正书,他都能背得。他向毛宇居老师借《盛世危言》、康梁文集去看,特别喜欢韩愈的文章,还作了策论。师从毛麓钟时,毛泽东读的是古文《纲鉴》《日知录》,6年的私塾生涯,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和写作功底。在家里,他除了劳动外,就是看书。夏天的夜晚,蚊子很多,一点灯蚊子便蜂拥而至。他就钻进蚊帐里,然后在床头的凳上放一盏灯,把头伸在帐子外面看。十三四岁时,毛泽东在家里干农活,住在南山不远,有个下山和尚萧贵统,便向他借了许多经书看。后来,他又到唐家圫借《三国志》等书看。表兄文运昌也帮他到处借书看。

  16岁时,毛泽东离开韶山冲,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该学堂实行新法教育,教学内容西方新学较多。学校有座藏书楼,藏书颇丰,如《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申报》《汉报》等。毛泽东在藏书楼涉猎了许多中外书籍,其中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尤为推崇,特别是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留有他批注的诸多手迹。此外,他对《世界英雄豪杰传》爱不释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捷林娜女皇、惠林顿、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着他。

  1913年春,毛泽东考取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四师并入一师)。周士钊曾回忆道:毛泽东每天起得特别早,洗完冷水浴和做完六段操后,天还没大亮,他就迅速地走进了自修室。这时室内光线很暗,他便走到窗边对着射进来的微弱晨光朗读他所爱好的古文或英文;午休和课余时间,除了必做的作业和参加学生会活动外,就到阅报室看报,到图书室借书。全体就寝以后,他还常常在不熄的路灯底下看一阵书刊,“学校图书馆,一年中他借书的次数最多”。(周士钊:《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47-50页)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著作,从二十四史到《资治通鉴》等,他皆认真研读,附之笔记和批语。在师范五年半的时间里,他所做的笔记本积累了一大网篮。他读德国鲍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在这本仅有十多万字的书的眉头上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

  青年毛泽东经常向伦理学老师杨昌济先生求教。除杨昌济外,他还常向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求知解惑。特别是他与湖湘才子黎锦熙老师,亦师亦友,4个月毛泽东就拜访了他20次,后黎锦熙离湘赴京工作,两人仍书信不断。(任志刚:《为什么是毛泽东》,光明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页)

  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他常常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以至于到了废寝忘食之境。他曾打趣地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亦常是手不释卷。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还是长征路上每打下一个地方,毛泽东都让战士为他搜集书,然后带上。他特别重视报纸,连报纸中间的小广告和寻人启事都不放过,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和各种信息,分析敌军的行动方向等。他常常把报纸看作军队行动的指南。(曾志:《谈谈我知道的毛主席》,《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转战陕北之际,毛泽东交代工作人员将《辞海》《辞源》带上,后来又添了《史记》《资治通鉴》供随时查阅。即便是战争十分紧张之际,每天他还要抽暇读书。他自己说,我一天不读书就不活,可谓读书爱书成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日理万机,勤奋读书的习惯仍然不改。入城后毛泽东便住在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寓意与书为友、与书结缘。他五尺宽的大床一半被书占满,常躺着看书,他不看书睡不着觉,不看报不起床。

  出差到外地时,他常常自己挑选要带的书。有时实在忙得没有时间,就亲自告诉工作人员或亲手开个书单,一带就是几箱子。每次出差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放各种书籍。无论是出国访问、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途中,一有时间,他就手不释卷看起书来。(徐中远:《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2018年版,第182-183页)

  就是他即将辞世时,看书看文件达11次之多,达2小时50分钟之久。(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磨砺意志的吃苦精神

  青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后,十分注重意志的磨砺,而他磨砺意志往往通过超常的身体锻炼体现出来。

  为了强壮体魄,毛泽东坚持一年四季洗冷水浴,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可以磨炼意志,涵养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1917年秋天,湖南一师病死了七个学生,主要原因是不注重身体锻炼。这件事情使毛泽东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每天凌晨同学们还没起床时,他便来到井边淋冷水浴,淋一阵擦一阵,要洗上一二十分钟,直到全身透红发热。穿好衣服后,还要做几节简单的体操。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载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在中学和中学以上实行德智体三育并重,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重要观点。毛泽东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的另一种主要方式是游泳,他60岁畅游长江,70岁时再次横渡长江。

  毛泽东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将磨砺意志融入超常的身体锻炼中。在寒假期间,他们徒步穿野越林,翻山绕城,涉江渡河。每逢下雨时,他们就脱掉衣服让雨淋,曰雨浴;逢烈日当空,他们也赤裸上身,曰日光浴;霜冻之季,他们就露天而眠,甚至到11月份,他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在漫长而艰险的长征途中,青年时代锻炼出的强健体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青年毛泽东还采取“穷游”的方式磨砺意志。所谓“穷游”,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要读无字的书。1917年夏天,毛泽东邀了在长沙教小学的萧子升,不带旅费,只带包袱、雨伞和写对联用的纸笔。徒步游历了浏阳、平江、宁乡等五县;在一师第三年暑假,毛泽东又和蔡和森围绕着洞庭湖东岸和南岸,步行游历了几个县,历时一个多月。到一处就找那里的农民谈话,了解地主收租、农民交租的情况,了解农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以及土豪劣绅奴役、欺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真相,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有时访学校、观名胜。效仿旧社会游学先生“打秋千”的办法解决旅行费用问题。

  毛泽东还特别喜欢爬山,认为这不仅能扩大肺活量,增强体魄,更能激发他攀登不止、奋勇向上的精神。长沙湘江对岸的岳麓山是毛泽东经常去的地方。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毛泽东顶狂风、冒大雨,独自一人爬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打开门时,毛泽东浑身湿漉漉的,脚底下一会儿就流了一大滩水。蔡母问出了什么事?毛泽东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写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味,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胆量。(石仲泉、陈登才:《毛泽东的故事》,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9页)

  这种吃苦精神的锻炼为毛泽东日后参加革命进行艰苦的行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途中,毛泽东手握竹竿,和红军将士一样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进着、攀登着,最终将雪山踩在脚下,越过了“生死之行的草地”。1936年,初见毛泽东的斯诺好奇地问道:“主席,听说你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到天明才休息,难道你的身体是铁打的,不知疲倦吗?”毛泽东笑着说,是少年时代常参加田里劳动,学生时代坚持长跑、爬山、游泳等活动锻炼出来的,不是铁打的。

  勤奋不息的工作态度

  毛泽东26岁时创办《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创刊之初预约稿件不能收齐,于是他既当作者又当编辑。《湘江评论》创刊不足一个月便被军阀张敬尧查封,共刊发文章83篇,其中将近一半的文章出自毛泽东之手。刊发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与《民众的大联合》是毛泽东早年发表的影响最大的文章。曾住毛泽东隔壁的周士钊回忆道,“深夜睡醒时,从壁缝中看见他的房里灯火荧荧”,“文章写好了,他又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去叫卖”。此后,1919年9月至1921年夏季,毛泽东为《大公报》《女界钟》《新湖南》等报刊撰文50篇,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潮,探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姬瑞环:《向毛泽东学写作》,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负责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政治周报》的创刊并担任主编,他一个月撰写并发表了近20篇文章。在大革命时期,他走村串户搞调查研究,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很有影响力的政论文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彻夜不眠。

  1938年5月初,毛泽东为了有力地批驳“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谬论,他先是广泛阅读中外军事理论书籍,深思后通宵达旦地写作《论持久战》。他连续写了两天两夜没休息,实在太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以清醒一下脑子,稍事休息,又伏案疾书。他夜以继日地写,竟至忘我之境,一连五六天没睡觉,眼睛布满了血丝,面颊也明显地消瘦下来,饭量也很少,一直写到大概第八九天的半夜才写完初稿,接着又不分昼夜地斟酌修改。不久后,这部5万多字的伟大著作诞生了。

  毛泽东的保卫参谋蒋泽民曾回忆,当时的延安没有生活用电,晚上只能点着蜡烛照明写文章,昏暗的烛光下,不仅有害视力,且眼睛很容易疲劳。写累了,毛泽东便按摩一下酸痛的眼睛,然后再接着写。一夜下来,他的脸上粘了一层烟尘。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运筹帷幄和处理日常事务,但从不依靠秘书著书为文,就连一些讲话、报告、社论,甚至电报之类,都要亲自动手。他对审批的文电非常认真,有些需要修改的,都亲自动手润色文字,精心修改,不厌其烦。

  毛泽东一生留下的文稿有4万多件,字数达三四千万字。这些文稿文章涉及各种体裁。没有非凡的毅力,没有对党和人民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每当大事来临之际,毛泽东总是彻夜工作。特别是重要的战役期间,毛泽东总是全力以赴、倾注心血地进行指导。沙家店战役打了三天三夜,其中三天两夜毛泽东足不出屋,不合眼不上床,直到战役结束大胜敌人,他才安心休息。三大战役,毛泽东指挥打仗接连十几个小时不休息,有时一天都不上床,实在疲倦了就在藤椅上打个盹。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就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凌晨6点还没得休息。(白孟宸:《开国大典那天的历史细节:毛泽东早上6点还没睡》,载《国家人文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通宵达旦地工作,这个习惯是革命战争年代养成的。1957年2月,毛泽东写《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便接连写了两个通宵,可谓废寝忘食;他每天睡三四个小时,中午起来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晨。毛泽东不是一天工作8小时,一般是20个小时左右,一生从不追求个人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很好地休息过;他习惯于夜间工作,而且精力充沛,常常是几夜几夜不休息。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