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民:毛泽东时代恰恰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 -凯发官网k8

2024-10-18

  今日在红歌会网上,读到了《毛泽东时代不以经济建设为最主要任务,但是创造了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2024-10-15 14:49:15来源: 毛著和毛时代史maoism研究 作者:铁穆臻)一文。文章序言说:“毛泽东时代27年之中,除了1956年八大到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外,其他所有时期都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但是,这并不等于毛主席不重视经济建设,更不等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缓慢。”

  我认为“毛泽东时代不以经济建设为最主要任务”这一判断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一,毛泽东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实际上是做了两件事情: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整个毛泽东时代,我国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由一个以原始种植方式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农业生产方式由个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到集体所有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形成了一种集体生产力,从而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粮食亩产的大幅提高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我国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正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使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发展,实现了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根本转变。这就是毛泽东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做的主要事情。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社会所有制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转变,经历了生产力从个体生产方式到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经历了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意识主导到劳动所有意识主导的根本转变,而所有这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转变,都是围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转变而展开的。对处于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理所当然,同时也只有这样能够更好地形成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纲举目张,是为了网能更好地展开,它的目的和核心诉求始终是更好地得到更多的鱼。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纲与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并不矛盾。整个毛泽东时代,我国不仅用二十七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进程,而且我国人口净增加了四、五个亿,我国的物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一,毛泽东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实现工业化,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对这里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可以理解为劳动阶级社会或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同上书第39页)。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2),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3),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4),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a,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b,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c,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d,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在《共产党宣言》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者当家做主,也就是谁有钱谁做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者当家做主。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实现从“谁有钱谁作主”转变为“谁劳动谁作主”的观念转变。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即生产成果按照投资者的资产量的多少进行收入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即生产成果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量差别进行分配。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权所有”的观念转变。

  “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主要是要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关系,即资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只占有自己劳动力,从而劳动者不得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实现。因此,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雇佣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在实践上正是要与这种所有制及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及制度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在提出了“两个决裂”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并阐明了共产党人与其它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处理策略等

  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角度看,《宣言》是一个共产党组织领导劳动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纲领。而作为一个行动纲领,它本质是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及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

  三,从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的特殊性。

  由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发生的。这些国家在暴力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于经济落后,并不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而有一个过渡阶段,即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很显然,十月革命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进程的特殊性。那就是在苏联、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过程多出了一个过渡阶段。

  由苏联人建立的,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事实上只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劳动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而建立的过渡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产权制度仿照资本主义的制度模式,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却实现了公有制,因而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和半社会主义的生产模式。当这些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还必须把这个过渡阶段推进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模式,即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也就是劳权公有制模式。也就是说,以苏联、中国等十月革命产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实际上是由进行夺取国家政权为内容的暴力革命阶段,实现工业化,准备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的工业化阶段和用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基本制度一一劳权制度取代产权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阶段。

  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的生产力产生和发展是生产方式这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抓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关系的转变与促进生产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就我国的情况看,从建国之后到改革之前,我国的农业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到公社化的集体生产的转变,形成了劳权公有制的生产模式,基本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任务;但是在我国工商企业,还都是产权制度与公有制相结合的产权公有制模式,这些都是过渡经济模式。因此,直到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事实上从整体来说,还只是进展到了过渡阶段,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过程,还没有实现从产权公有制到劳权公有制生产方式的完全转变。

  一个是我国的生产方式还没有转变为完全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在农村建立了劳权公有制的生产模式,但我国工商企业还没有转变劳权公有制的生产模式。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也不仅仅是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止,事实上在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后,还需要形成与劳权公有制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实质是完成从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个转变既是一个新兴社会生产力产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仅仅把社会主义革命理解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片面的。事实上,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这时的生产发展与阶级斗争两个方面,表现为生产方式整体转变的必要构成部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可有可无的。

  以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为例,从互助合作到公社体制的形成,使我国农业的原始生产力转变成为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形成了一种新的集体生产力,这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也由土地及生产资料为主的生产力转变为生产劳动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因此,从农民的个体生产方式到农民的集体生产方式,不仅是社会所有制及其权利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要适应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就要及时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当然也要重视阶级斗争在内的各个方面工作的适应。

  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基本原理看,阶级斗争不过是建立和适应新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手段和步骤,它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和组成部分,并不因为它在某个阶段处于突出地位而妨碍经济建设的中心位置。“抓革命,促生产”,革命的目的是要落实到生产的促进上面的。也就是说,经济建设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或中心位置的。

  对毛泽东时代的认识,需要有生产方式的整体观念和明确的社会主义革命概念,并从旧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个发展过程中去思想和理解。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产生,必然需要有新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来与新兴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阶级斗争也好,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好,事实上都是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形成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必要做法。

  毛泽东时代,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的时代。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0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