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正义之花漫山遍野开放——读《黑与白》 -凯发官网k8
大家好,我是湖北的毛光辉,首先,非常荣幸参加长三角《黑与白》读书会的讨论,也和刘铁征老师的刚才感受一样,长三角的这次读书会讨论,准备很充分,然后也都有发言稿,每个发言都在会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很充分的思考,包括我们之前在群里分享的。东北群的这个活动,我觉得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湖北群我们也做了好些次的座谈,我们更多的可能也是一种随性的,交流可能没有太多的事前文字准备,事后的这个文字总结也比较简单粗放,可能这一点我们还是要像长三角群和东北群这样的,事前和事中的认真的组织准备,和后面的文字的归纳,我们还是得向你们学习,我觉得我们可能每次学习,这样的形式和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既然参加会,我也想就前面讲到的几个问题,谈一谈我对《黑与白》的理解。
《黑与白》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多维度、长焦距的反应了百年中国现当代历史画卷。许多历史人物或有原型,一些故事情节或有现实事件对应,当然小说并不等于现实,但是具备相当的概括性、典型性。
《黑与白》的立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正义及其对立面是清楚的,可以说直面社会矛盾与黑暗面。这与当代一些黑白颠倒、黑白不分的作品以及灰色作品有根本区别。同时代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描述了人民命运的艰难,但是不探究社会缘由,常常归于宿命,抽象的人性及其他不可名状的原因。
《黑与白》中的主人公王晟、顾筝,是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知识精英阶层,逐步转变为代表弱势群体,被压迫群体伸张正义,揭露腐败与黑暗,表现出了两人共同的正义感与人生选择。两人成长背景不同,思想来源不一样,相对而言王晟具备更加彻底的革命性,顾筝可能偏向于小资,两人都站在了社会正义的立场。但是二者都不是保尔式的革命英雄。
《黑与白》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小说的主要人物发展自然离不开其所处的现实环境与背景。如何理解王晟、顾筝所处的现实或钱理群老师讲的“无共识、无真相,没有确定性”?一些主要人物如巴东、洪太行等表现出正反两面的复杂性及其人格的分裂和社会意识的分裂。在此情况下,可能难以产生旗帜鲜明的革命英雄。
建国后的革命主要还是执政党内的自我革命,这是执政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社会上,主要矛盾表现为各种不公平以及腐败与黑暗。王晟、顾筝他们揭露了这些腐败及黑暗,还是需要通过体制内的力量给予清除。因此社会上(或者民间)的革命力量主要表现为体制内自我革命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主力。腐败及反腐败的主力还是在体制内。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中能够有千千万王晟、顾筝一样的知识精英,本着社会正义不灭的理想,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斗争,就是推动社会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对而言,王晟、顾筝所代表的社会良心、社会正义的力量还很薄弱,还需要诸如栗红、程蕾等进入黑暗势力中心的人员牺牲和帮助,这也体现出人民正义伸张的艰难。也正是因为如此,王晟、顾筝他们做出的背离主流知识精英阶层,站在人民大众立场的选择才显得十分可贵。
革命与革命者的局限性。一般而言,革命更彻底、改良比较有局限性。但是革命的难题在于革命的持续性,或者说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革命只是解决当时面临主要社会矛盾,革命胜利后将会面临新的社会矛盾。即所谓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的革命问题(革命一定程度上转为改良)。
革命者也是这样。如果归纳革命者的初心,或许有几种类型,比如理想型、伸冤型、救赎型、侠义型等。“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泪账,要报仇,要伸冤,要报仇,要伸冤,血债要用血来偿!消灭座山雕,人民得解放,翻身作主人,深山见太阳。从今后跟着救星共产党,管叫山河换新装。”(智取威虎山.小常宝)。大多数被压迫人民参加革命可能是出于个人所处社会不公平的反抗。问题是反抗成功、伸冤之后。《黑与白》中的宋乾坤,起初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报私仇的革命者,在报仇成功之后的漫长时间中,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摇摆。
理解这些局限性,从《黑与白》中获得的思考就是,坚持人民正义的立场,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看问题,断是非,就显得特别重要。当前的社会矛盾斗争的主要形式还是改良,无论是哪一种手段和方式,斗争的路径还是改良。既然是改良就有其局限性,正义未必能够彻底得到伸张,黑暗的势力可能不会被彻底清除,一如《黑与白》中杜威、郎涛、洪太行等的结局。所以,期待有千万个王晟、顾筝,能让人民的正义之花漫山遍野开放。
以上就是我读《黑与白》的几点看法,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在长三角读友群第一次线上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