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看毛主席的“大三线”策略 -凯发官网k8
据财联社官方账号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财联社9月25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
国务院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重大部署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工业产业都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比如上海、福建、浙江、广州等城市,只有深圳、海南等是改革开放时期新开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区。而中西地区则处于工业相对薄弱地区,使东南一带与中西部地区形成很大的差距,通过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就会给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减少中西部劳动力外流,加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就地就业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把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带到中西部地区,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高端化科技产业,最终形成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无论是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来看,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特别是当今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极不平静。美国在中国周边实施一系列军事部署,比如在菲律宾部署导弹系统,其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能够覆盖中国广东沿海地带。此外,日本正在积极扩军备战,美国为威慑中国考虑在日本部署中短程导弹,从日本发射的导弹可直接威胁到我国山东、江苏等东部港口,这无疑给我国的发展带来重大威胁。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大多集中在东南一带,倘若这些地区遭受导弹攻击,国家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我国必须未雨绸缪,做好万一发生战争的准备。
由国家关于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转移的部署,不禁联想到当年毛主席“大三线”的伟大战略部署。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时,为什么把它叫“三线”建设,它的由来是,把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三道线。即地处沿海、沿边的前线地区称为一线。把位于一线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叫二线地区。三线地区就是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称为“小三线”。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毛主席、党中央为什么要实施“大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原因是受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受到外敌的巨大威胁,特别是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不仅撤走了援华专家,逼迫中国在困难时期还清债务,还策动新疆分裂分子举行武装叛乱,裹挟6万多我国边境居民叛逃到苏联,在长达7300公里的中苏边境线上陈兵54个师,近百万军队,直接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60年代开始,苏联掀起了疯狂的反华浪潮,这种反华浪潮不断升级,1969年,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联高层提出了要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并打算联合美国一起实施。这样就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
从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来看,面对着美国、苏联两个世界超级大国的严重威胁。具体来说,中国的北边,中苏关系从60年代日益恶化。中国南部,美国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规模,矛头直指中国。美国趁朝鲜战争之机,公然派第七舰队入侵并长期停驻我台湾海峡,挟迫中国周边国家签订条约,结成反华同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东、南部形成半包围圈。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对我国也持敌对态度。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虽然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但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亡我之心不死。
1962年,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1963年4月,美国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侦察,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十分惊恐,因此,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
据近年解密档案显示,1964年4月14日,美国白宫曾制定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美国准备联合台湾出动空军彻底摧毁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当时的中央高层已经获悉了美国试图入侵中国的情报。这引起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觉。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悍然对越南进行轰炸,导致越南战争全面升级,并将战火燃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边界。
当时,我国的基础工业、国防工业等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在现代武器条件下,一旦发生战争,我国工业基地绝大部分都可能摧毁。
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审时度势,于60年代中期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即迅速加强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建设工业、科技和国防基地,建立一个巩固的战略大后方,以应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入侵。从1964年到1980年,贯穿3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
不管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世界并不太平,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特别是当今世界波谲云诡,战争的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从近代世界来看,美国凭着强大的海陆空优势,尤其是以航母为主的美国海军更是耀武扬威,并以“灯塔国”、“世界村长”自居,并对世界弱小民族和国家是一种严重的危险存在。
从近代历史来看,美国自建国以来至少进行过30场大规模对外战争。远的不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二战时,美国就发动了对日本和德国的战争。
二战结束不久,1950年又发动了半岛战争,不久,又发动了美国参与军队最多的越南战争,1991年又发动了海湾战争。
特别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作为胜利者,在欧洲、中亚、南亚、非洲等地区不断攻城拔寨,扩大胜利果实。从海湾战争开始,到肢解南联盟,再到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近些年来,又对中东和中亚地区实施“颜色革命”。2021年,美国又背后操纵俄乌冲突,这一切都表明美国是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对世界弱小国家形成的威胁是非常大的。
从俄乌冲突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全方位的综合性战争,其打击手段极其残忍。
从世界历史来看,以战略眼光来看新中国“大三线”建设的布局,无疑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伟大战略。
当时部署“大三线”建设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旧中国的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形成一种畸形片面的发展布局,使沿海和内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工业非常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沿海地区形成巨大的反差。二是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
通过“大三线”建设,建成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业交通企业,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基本形成了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生产部门相互配套的体系,同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产指挥系统。
“大三线”建设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地区的平衡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等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线建设的建成,实现了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的目的,以当时的军事格局和技术水平,中国具备了打不垮、炸不烂,能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后方基地,同时,也实现了使国民经济布局大体合理的目的,并形成了地方工业的完整、配套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畸形的工业发展布局,促进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开发和促进了内地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巩固国防,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局势来看,强烈的忧患意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前提。从现代战争来看,已不再是冷兵器时代,进入了核武器时代,一旦发生战争,其破坏力是不可想象的,俄乌战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建立巩固的后方工业和军事基地,对于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将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的决策对改变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格局,促进东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促进全国一盘棋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彰显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大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无比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