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真的无人抵抗吗? -凯发官网k8

2023-09-19
作者: 乌鸦校尉 来源: 乌鸦校尉公众号

  今天是9月18日,作为东北人,乌鸦以前经常听到针对我们东北人的“地图炮”,其中有一条很刺耳的,是说“你们东北人当年不抵抗侵略者”,直到今天,这种说法还有很多。

  但说这话的人并不知道,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始终有一群人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坚持和侵略者作战周旋。

  他们缺吃少穿、缺枪少弹,甚至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放眼整个二战历史,他们都是条件最艰苦的部队。

  但同时,他们却创下了全世界坚持反法西斯、抗击侵略者的最长时间记录。

  这支传奇的队伍,就是东北抗日联军。

  01

  1991年,东北抗联将领周保中的著作《游击日记》在国内出版,因为军情紧迫,书里周保中每天写的日记,大多只有寥寥数语。

  但是,在其中一天,周保中难得写了1000字的长文,回忆他当天枪毙的一个叛徒。

  这个叛徒,叫关书范,是他的老战友。

  关书范17岁就参加革命了,22岁因为发抗日传单被逮捕,在监狱里,他硬是扛过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想办法逃了出来,重新追上了游击队。

  在和日本人的战斗中,关书范是全军闻名的勇将,他每次作战都冲锋在前,甚至敢孤军深入,在日军眼皮底下连夺3座县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勇将,却在1938年投降了。

  而且,这次日本人没有费一枪一弹,也没有抓住他严刑拷打,是他主动投降的。

  为什么他要投降?因为他实在撑不下去了。

  东北抗日联军打从建立那一天起,面对的就是一个绝境。

  自“九·一八”之后,蒋委员长抛弃了东三省的人民,但不甘屈服于日寇统治的东北百姓、东北军残部,为了保卫家乡,自发地组织了起来。

  1932年,有多位共产党员来到东北,组织大家打日本鬼子。

  这些共产党员中最著名的,是一位没留下确切姓名的中国人,他最广为流传的名字叫做杨靖宇。

  1925年,在他还叫马尚德时,就在“五卅运动”中和日本军警斗争‘。

  1929年,在他被叫做张贯一时,他潜入抚顺煤矿,在暗中组建党组织,领导工人抵制为日本入侵东北提供物资。

  1931年,他走访了东北各路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靠着他过人的胆识、运筹帷幄的智谋,为大家做好了清晰的战略规划,说服了大家加入自己的队伍。

  1935年,一支遍布东北密林、名叫“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正式成立,而张贯一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的化名——杨靖宇。

  这个化名的寓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个说法称这个名字出自一位朝鲜族战士,在朝鲜语中,靖宇是“驱逐外敌”的意思。

  杨靖宇人如其名,不仅足智多谋,他一手射击格斗的功夫,在猛将如云的抗联中也数一数二。

  据大家回忆,杨靖宇能双手使驳壳枪,一个人打得几十个敌军不敢冒头。

  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抗联的根据地越打越大,在鼎盛时期,抗联用于存放弹药物资、做临时休息用的密营,就有足足70多个。

  驻扎在当地的日本兵恨之入骨,把杨靖宇和他的队伍称为“满洲之癌”,形容他们队伍扩散极快,还没有办法对付。

  鼎盛时期,东北抗联有3万余人。

  然而,英勇善战的抗联,却有一个最大的敌人——东北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长驱直入,毫不费力地掌握了整个东北的铁路、能源、工厂。

  日本人知道东北抗日联军缺少物资,为了困死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对重要的战略物资采取了极端的管控手段,连农村刚打的粮食也会被日本人派车拉走。

  放眼东三省,在抗日战士的眼前,只有一望无垠、层峦叠嶂的森林。

  森林长不出粮食、枪支弹药和纱布绷带,老百姓都被日本人严密地控制着,除了有时候老百姓会故意在路上撒掉粮食,让抗联捡走外,抗联的其他战略物资,都得从日本人手上抢。

  周保中在日记里写道,关书范在临刑前曾对周保中说,由于营养不良,很多战士都有夜盲症,没法和敌人打仗,因此日军特别喜欢夜袭。

  有的时候抗联战士一个晚上,就要换3个地方睡觉。

  就算敌人不来偷袭,东北的冬夜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的,就像抗联军歌写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很多人晚上睡觉感到冷时,会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往火堆翻身靠拢,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火堆里被烧死。

  这种苦日子,关书范过了8年。

  关书范幻想过很多次,自己死在战场上、死在屠刀和酷刑下,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种苦日子为什么就是看不到头。

  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比什么酷刑都折磨人。

  最后,他熬不下去了,投降了日本人。

  关书范的例子不是个例,东北抗联中有不少和日本人战斗很久的硬汉,都受不了抗联的绝望日子,选择了投降日本人,晚节不保。比如杨靖宇最得力的助手程斌,就因为厌倦了在山里奔波的苦日子,选择带队投敌。

  在被周保中枪毙前,关书范向昔日的战友们坦白了自己出卖给日本人的情报,催促大家赶紧转移,也算是保有了最后一丝良心。

  02

  东北抗联的同志们不是没有想过求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委员长都是不准大家抗日的,也不准宣传抗日思想,有报国之心的英雄们,常常得“违法抗日”。

  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一军军长邓文,曾向国民党寻求援助,结果蒋介石告诉经办官员:“不可末于无定,分心他务,致碍正务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叫国民党下面的人办自己的事,少给我管闲事,让东北抗联自生自灭。

  两个月后,抗日英雄邓文被日军暗杀在张家口,壮烈牺牲。

  图片来自知乎网友“理水”

  因为蒋介石严禁抗日宣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东北的这些英雄们都孤立无援,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沦陷的东三省,还有英勇的东北人在抗争。

  蒋介石怕日本怕到了连“日本”的“日”字都不让人提,以至于报纸上一度出现了一个奇观——所有和抗日有关的“日”字都被改成了删减符号“x”,满大街报纸写的都是“抗x”。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名叫朱庆澜的老将军,跨界投资了一部名叫《风云儿女》的电影,顶着蒋委员长的压力,费尽千辛万苦想让大家知道东北顽强抗日的志士们。

  让这部电影名垂青史的,是它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1934年,在这部电影筹拍的时候,朱庆澜已经60岁了。

  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辛亥革命,支援过“护法运动”,后来在东北任护路军司令,因为不满张作霖发动内战,辞官回到锦州养老,同时从事慈善活动。

  九·一八后第二天,已经解甲归田的朱庆澜,义愤填膺地发出了全国第一份个人抗日通电。

  1932年4月,他成立了“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宣布对所有抗日武装进行援助。

  然而,朱庆澜的做法违反了国民党高层的“不抵抗方针”,1933年7月,这个后援会被蒋介石下令取缔了。

  这个半辈子征战沙场的老将军,不能亲自带兵抗日就算了,连办个慈善组织也被封了。

  悲愤之下,朱庆澜大病一场。

  不过,朱庆澜是不会放弃的,直接援助被封禁了,他就换了个思路,想用文艺作品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朱庆澜资助创办的《东北义勇军》杂志

  正好,当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上海办了一家电通影片公司,希望创作一部反映国情的电影支持抗战,公司和朱庆澜一拍即合。

  1934年,朱庆澜出钱赞助《风云儿女》的拍摄,由共产党人田汉担任编剧。

  这样一部关于抗日的电影的拍摄,也是危机重重。

  国民政府屡屡发布训令,严禁各个制片公司拍摄涉及抗战题材的影片。

  田汉刚刚写作完主题曲歌词和电影的故事,还没来得及改编剧本,就被国民党的特务盯上,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

  田汉最初写作的故事,名为《凤凰涅槃》,故事也不复杂:

  故事发生在1932年的上海,但主角却全是来自东北的“外乡人”——主角青年诗人辛白华和他的朋友爱国青年梁质甫,分别来自黑龙江和吉林,东北沦陷后被迫离开家乡。

  他们的二楼住着来自辽宁的阿凤母女俩,十分穷苦,辛、梁二人对她们很同情,经常施以援手。

  后来,梁质甫因与革命者有牵连被捕入狱,而辛白华则与富孀施夫人坠入情网,沉迷温柔乡。

  梁质甫获释后,投身抗战,而辛白华还在醉生梦死,他与施夫人到青岛游玩时,赶上了已进入歌舞团的阿凤,当面为他表演《铁蹄下的歌女》: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歌曲让辛白华深受震动,不久后,又传来了好友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牺牲的消息,他终于从不问世事的艺术生活中觉醒过来,走上了抗敌的最前线,在精神上重获新生,凤凰涅槃。

  在田汉被捕后,夏衍继续完成剧本的创作,改剧名为《风云儿女》。

  夏衍参与创作剧本的艺华影业公司摄影棚,突然被国民党的暴徒捣毁。

  当时,聂耳也已经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正在准备避难,但当得知田汉被捕的消息后,他马上主动找到夏衍说:“听说田先生写的《风云儿女》有一首主题歌,请交给我作曲吧。”

  最初,聂耳还没想好曲子叫什么,只是写下了《进行曲》三个字,朱庆澜看到谱子后,特地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点名这片子就是要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宣传。

  在最终上映的电影版本中,创作者们为了躲避国民党当局的审查,想了很多方法。

  如果你去看《风云儿女》的开头,甚至一度会感到影片似乎是在讲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全片中没有出现“日本”二字,只以笼统的“敌人”代称……这都是导演许幸之等人跟国民党绕圈圈呢。

  在当时的中国,很多人对打败日本人是不抱希望的。

  当初喊着“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转身当起了头号汉奸。

  身为三军统帅的蒋介石,光是在上海这一仗,就几乎打光了所有的嫡系部队,他被卫兵听到,经常躲在浴室里大哭,甚至哭爹喊娘,声音极其凄惨。

  但《风云儿女》证明了,无论前景多么黑暗,总有中国人会站出来,勇敢地追寻光明。

  在1936年就业调查中,70%的大学生是当公务员、实业家。

  但到了1940年,大部分学生的志向都只有一个——从军抗日。

  03

  1932年,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时,东北抗联的周围已经没有任何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了。

  1935年,在国民党的百般退让后,整个华北都陷入日军之手。

  在敌后坚持抗日的东北义勇军,面对的是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遍布各市县的驻屯军,可手里的资源却接近于零。

  在持续的战斗中,他们越打越少,越打越绝望。

  1936年11月21日,在风雪弥漫的东北森林里,抗联军官夏云杰又冷又饿,负伤昏迷了,但他从昏迷中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战友说:

  “老刘,我做了一个梦,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

  说着说着,夏云杰突然悲从中来,和战友抱头痛哭,泣不成声。

  几天后,他在严寒中冻饿而死。

  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濒临绝境的夏云杰,想的也不是自己能有一口热饭吃,能有一所温暖的房子休息,而是做梦都想赶走日本侵略者。

  夏云杰生前画像

  张学良虽然组织了局部抗战,但蒋介石的重心一直就是打共产党,很多东北军被派去打红军的时候,根本不想和同胞相残,只想打回东北去。

  红军战士们,往往只要高唱一曲《松花江上》,就能让东北军的将士在阵地上哭出声来。

  1940年2月22日晚上,杨靖宇一个人躲在东北漆黑如墨的深山里,吃着身上衣服里的棉絮和挖来的树皮,度过了他这辈子最后一个元宵节。

  这个本该是一家团聚的日子,杨靖宇的部下却在日军连日的追击下伤亡殆尽,他自己也弹尽粮绝,连棉鞋都跑丢了一只,在冰天雪地里光着一只脚。

  之前,曾有战友建议他撤入苏联,有了苏联红军的保护,日本人绝对不敢跨境来找麻烦。

  但这个建议被杨靖宇拒绝了,因为他清楚,苏联和日本人已经达成了中立协议,自己一旦入境,就再也不会被放回来继续抗日。

  也有人建议杨靖宇南下入关,但这条路一样走不通。

  一部分战友牺牲了,还有一部分掉队了,杨靖宇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当晚,一个叫赵廷喜的村民偶然发现了杨靖宇,看到这位名震东三省的豪杰如此落魄,这个村民劝道:“快投降吧,新政府会饶你一命的。”

  岂止是“不杀”,日本人早就开出价码,只要杨靖宇投降,马上就能走马上任,成为伪满洲国的高官。

  可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反问赵廷喜:“老乡,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

  赵廷喜没想明白这个问题,他下山后就直奔日军指挥部,为了30元赏钱,把杨靖宇出卖了。

  日军和叛徒们一起找到了杨靖宇,这是杨靖宇将军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了。

  杨靖宇的养子张秀峰,为了抢功,亲手打死了对自己视若己出的杨靖宇。

  图:杨靖宇牺牲

  杨靖宇死的时候,日本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肚子,可他的肚子里什么食物都没有,只有棉花、草根和树皮。

  杨靖宇死后,一直视杨靖宇为心腹大患,出重金悬赏他的日本军官岸谷隆一郎,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正是因为东北抗联的顽强抵抗,这个杀人无数的铁杆法西斯,生平才会第一次怀疑“日本到底能不能战胜中国”。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的统计和推算,十多年的时间里,东北抗联对日、伪军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

  抗联的战士,曾经在树上刻下过一句话——“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意思是抗联的部队从这里过去后,子孙后代再也不用任人欺凌,任人宰割了。

  在长时间的抗战中,东北抗联的将士们大多数都牺牲了,但幸存下来的人后来去了苏联,变成了88旅,回国继续抗战,再从这里走向了解放战争。

  纵使经历了千难万险,纵使无数次身陷绝境,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生命做到了,这句多年前刻在树上的誓言。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