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读《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 -凯发官网k8
按:最近发现一本深度研究毛主席的好书,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伟所著的《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以下文章摘自该书序言。通过这篇序言,以及附录的书摘、目录,您就会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好书了。为便于阅读,本文对原文有删节和段落调整。
点击上图进入微店购买
读了李伟同志所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一书,深为这本有着创造性构思和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作品而高兴。
这本著作深刻考察了毛泽东成功改造中国的方法,科学总结了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深入挖掘了毛泽东实践和思想的精髓,提炼出了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新的观点、新的论断。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面貌,是亿万人民敬仰的伟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个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奴役的国家,变成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一个除台湾等岛屿外实现统一的国家。一个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
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走向经济繁荣、全面进步的国家。一个在世界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国家,变成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国家。
所有这些就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辉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热销书《向往毛泽东》的“代序言”说得好:“历史和经验让人们深切向往毛泽东。”向往,比纪念、崇敬的说法的意义更广泛、更积极。
向往,意味着向往一个时代,一种信仰,一种前景。它表示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美好、光辉的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怀念和憧憬,更表示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和伟大实践的信仰、期盼、追寻和呼唤。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虽然在前进的路途上遇到了不少的内外压力和挑战,但那却是一个方向正确、前途光明、意气风发、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社会主义中国。
列宁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国内外掀起的“抹黑”思潮中一切贬低、非毛的谬论,都不过是蚍蜉撼树、蜀犬吠日罢了。
弄清毛泽东是怎样改造中国社会的,也就是要具体研究毛泽东是如何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
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运用世界先进民族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的用来改造中国,进而也改造世界的专用工具。
这部著作作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在叙述逻辑和研究方法上独辟蹊径,自成机杼,一改学术界通常的写作方法,直奔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具体活动,紧紧抓住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陆续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突出的问题,以专题形式,系统阐述毛泽东是怎样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种以题目为中心,在具体问题中贯通历史的空间和时间的写作方法,给全作以全新的视角,通过考察毛泽东改造中国的实践活动,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跃然纸上。
作者用了《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等十一个篇章,阐释毛泽东的实践和思想。这些条分缕析的题目,都是毛泽东本人的原话,十分醒目。
作者从这十一个方面着重阐发了毛泽东创造的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这三项改造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基本手段,阐发了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较为全面地表现了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等方面的思想精髓和历史贡献。
把什么问题确定为毛泽东改造中国这个论题、这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书的成功与否,特别是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能回避的。
作者用毛泽东的“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句话作为全书最后一章的题目,是再恰当不过了,从而把全书的内容和思想推向了高潮。
作者正确地指出,“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提问,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如何推进我国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事业这个问题上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展现了他自觉思考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
作者沿着毛泽东的这一思路,阐述了“谁胜谁负”、“谁战胜谁”问题的深刻内涵、时代意义、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根据什么认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等一系列问题。
作者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不仅是个国内问题,更是个国际问题。毛泽东提出“谁胜谁负”的问题不仅是针对我国,也是针对那时的社会主义阵营。
“谁胜谁负”的问题涵盖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方面,尤其是经历了苏东剧变,当和平演变从理论成为了铁一般确凿的现实,我们对“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决不能存有任何一点怀疑、犹豫、侥幸和幻想了。
作者认为,毛泽东提出“谁胜谁负”、“谁战胜谁”的问题,以最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期间——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问题及特征,是共产党人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切入点,是制定社会主义战略策略的出发点。
作者进一步分析,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能否定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和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所应有的能动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它都在时时刻刻进行着。
对于执政的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是丢弃不得的,阶级斗争的行为是停止不得的。如果共产党人不坚持阶级斗争学说,不敢搞或不会搞阶级斗争,就会成为时任美国驻苏大使杰克.马特洛克眼中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的人。
“苏联领导人愿意抛弃这个观念(即阶级斗争的理论一引者注),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
毛泽东深谋远虑,提出了“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不能时刻提高警惕,不能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各级领导权不是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而被修正主义者所篡夺,则我国还可能要走一段资本主义复b的道路。”
在这个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容不得半点的含糊。
不难看出,作者具有雄厚的史学功底,对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研究和把握得全面、透彻,资料运用得熟练、到位,叙述得引人沉思。
这样的研究和阐述,虽然是在讲党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又使读者切身地感到是针对着现实生活,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隐含其中了。
全书涉及的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本书语言通俗,思想鲜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的激情。
这样一部匠心独运、具有历史深度和理论深度的作品,是我国思想界研究毛泽东的一个卓越的学术成果,肯定会为宣传毛泽东思想做出重要贡献。
序言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雄丞。
附1:本书目录
附2:精彩书摘
关于阶级斗争
作者阐明,毕生致力于改造中国的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精深的,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习阶级斗争”的论断,就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有些人竟然在二十世纪后期非议和毁谤毛泽东的这个观点,其实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知,对中国国情的无知。试问,不进行阶级斗争,不敢搞,不会搞阶级斗争,怎么会有工农劳动者的天下?哪里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
关于调查研究
经过毛泽东几十年的努力,调查研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光荣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别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特点。读懂《反对本本主义》这本书,是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入场券。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打造的一个传家宝,是须臾不可离开的护身符。这个传家宝、护身符一旦丢了,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丢了身上的通灵宝玉,从此迷迷瞪瞪,神志不清,无所用心,其结果只能是补苏共的亡党而去!
关于为人民服务
作者指出,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和行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面貌,激发了人民的主体即----广大工农劳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关于枪杆子
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章,作者尖锐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是出选票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怎样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议会主义,从而与现在的社会民主党划清了界限,雄辩地论证了坚持枪杆子的道路就是坚持十月革命道路,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一块试金石,是坚持了《共产党宣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一基本原理。
关于统一战线
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这一章,作者指出,毛泽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实践领域和理论领域,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课。
关于哲学
毛泽东提出的“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口号、伟大号召,标志着那个曾经由哲学家提出哲学、发展哲学的时代结束了,由广大人民群众学哲学、用哲学,从而推动哲学发展的时代开始了。
这个口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征,也是毛泽东时代的哲学特征。正是由于毛泽东几十年的教育和培养,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哲学国度,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哲学民族。
点击上图进入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