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延安二三事——警卫员石传礼的深情回忆 -凯发官网k8

2023-09-14
作者: 朱亚夫 来源: 昆仑策网

  警卫员石传礼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为了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新中国的缔造者,我们走访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石传礼。他满怀深情地回忆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伟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今年83岁的石传礼老人身材瘦小,他前一阵子因病住院,最近才刚刚出院,虽然身体有些虚弱,但精神依然矍烁,说起话来思维敏捷,中气十足。1921年,他出生在河北沧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受革命思想影响,他在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担任我党的地下交通员,17岁就参了军。1939年,他在延安青年干部学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荣获“学习工作模范”等奖状。不久,经三五九旅旅长王震推荐,他到中央警卫连(后改成中央警卫团)担负起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光荣任务,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考察团,才离开毛主席。现为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如今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一谈及当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往事,仍然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述说了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往事。

  毛主席关心警卫战士

  “毛主席曾为不少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写过挽联,也为我们警卫团的一名普通战士题写过挽联,而且还作了讲演。这个战士就是张思德,他的追悼会我也参加了。”石老神色黯然地说着,陷入了回忆。他告诉我们,张思德和他是战友,张个头很高,平时说话不多,同志间的关系也很融洽。他们常一起上山砍柴,烧木炭。1944年9月,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在新挖的窑里干活,突然传来一阵异样的响声,紧接着,大块的土崩塌了下来。就在这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二米多厚的窑土压在下面,停止了呼吸。毛主席得知此事,立即指示要为张思德开追悼会。9月8号下午,追悼会在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林沟广场召开。这天来的人很多,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也赶来了,他亲笔为张思德同志题写了一幅挽带:“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警备团负责同志致悼词后,毛主席踏着沉重的脚步走上了讲台,作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著名讲演,高度评价了张思德同志的一生。石老深情地回忆说:“当时,我也聆听了主席这一讲演。我记得很清楚,当主席讲到‘比泰山还重’时,用手向下按了一下,讲到‘比鸿毛还轻’时,嘴又向上吹了一下,以代表‘轻’‘重’之分。在讲演要结束时,毛主席说,‘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从此在我们队伍里,开追悼会的形式就这样流传开了。”

  说到这里,石老沉默了一下,接着说:“毛主席平时对警卫战士非常关心,不仅关心战士的生活情况,而且教我们识字,还给我们上课。1942年,在延安中央机关工作的一位姓黎的女同志产下了一个女婴,由于缺乏营养,小孩经常生病。毛主席得知后,就让服务员把他的一份牛奶用酒瓶装着送来了,那位女同志无论如何也不要,让服务员拿了回去。服务员回去后,毛主席又让他拿来了,服务员对她说,‘你就让孩子喝了吧,拿回去主席不同意的。’就这样,毛主席的那份牛奶一直让女婴喝了半个月。听说这位女婴长大后,还用《毛主席给我牛奶喝》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呢……”

  毛主席开荒种田

  当我们的话题转到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时,石老又是一番感叹。他回忆道,1939年春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各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十分艰苦。延安各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等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因为王震是三五九旅的旅长,他所在的南泥湾是大生产运动中的典范,真正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且中央机关的衣食供给有不少来自三五九旅,故主席有时戏称他为“地主”。据我了解,毛主席与中央有关首长的关系以王震最为亲密,他可以不敲门,直入主席的办公室。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也以身作则,带头开荒种田、纺线,其他中央首长如朱德也带头上山拾粪等。说到这里,石老的神情有些激动,他提高嗓音说:“不简单啊,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军队的首长会这样放下架子,贴近群众去干农活呢?我看也就是我们的军队了。”说着,他又给我们讲起了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些往事。

  原来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机关的勤务人员也制定了生产计划,大家分片开荒种地。毛主席因为工作忙,让勤务人员在住处附近给自己留一块荒地。有个勤务员劝他:“主席,您的工作那么忙,开荒生产就免了吧!”主席一摆手说:“不行,生产是党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劳动生产。”勤务员没有办法,只得给主席找了一块地。那天下午,主席利用休息时间,用锄头挖起地来。勤务员怕主席累,都过来和主席一起挖,主席不让,他风趣地说:“就这点地,你们都挖了,我没有挖的了……”

  “延安时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石老说着,两眼凝视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抗日军政大学师生合影的照片,似乎要从流逝的岁月里找回一些什么。他深情地回忆起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那一段日子:毛主席的衣服、袖口和裤子上全是补丁,戴的帽子是部队响应大生产的号召,特意赶制的毡帽。这种帽子的样式不太好看,没人愿戴,但毛主席却经常戴着这种帽子去开会,做报告;没有地方洗澡,就在腌菜的缸里洗;伙食也和大家一样,一个星期只改善一次,吃一顿馒头。有的同志提出自己少吃一顿馒头,让毛主席多吃一些,毛主席就是不同意,说要和大家一起吃。就这样,一直等到条件好些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才和大家分开吃。分开归分开,领导同志还是十分关心我们警卫团的战士,如周恩来同志吃饭时,经常用他的一碗大米饭来换我们的一碗小米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穿着上,毛主席也十分节约。记得有一位姓李的勤务员用自己纺的纱为毛主席织了双袜子,毛主席舍不得穿,他让勤务员纳了双袜底,然后把袜子从底下剪开,再翻开来缝上,这样袜底就缝在了袜子上,毛主席认为这样经磨耐穿。我们见毛主席这样节约,也跟着学开了。

  抱李讷“过礼拜六”

  在石老一大堆已经泛黄的照片中,我们翻到了一张石老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石老怀抱一个小女孩,女孩正甜甜地笑着。当我们问及这位小女孩是谁时,石老说:“她是李讷。”说着,他给我们讲起了一段他和毛主席家人的往事。

  “李讷是毛主席和江青1940年在延安生的女儿。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化名李得胜,而江青过去的姓名又叫李云鹤,所以女儿也姓李。李讷的相貌宽额方脸,酷似主席;而眼神和嘴巴又像江青。李讷取名采自孔子《论语》中《里仁》篇里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指的是言语迟顿之意。毛主席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李敏和李讷,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意思。李讷的性格沉稳而又内向,从小只爱读书,话语也不多,倒是正好应验了她的名字。”石老说着,拿起这张照片,深情地看着,原来在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领导人每逢星期六就要开一次周末晚会,内容有看戏、跳舞等。那时大家管晚会叫‘过礼拜六’,此照就是那时拍的。那时李讷才三岁,管他叫叔叔,他也很喜欢李讷。直到解放以后,他们也没断了往来。李讷的家人来上海,少不了来看看石老,而石老去北京,也要到她家去看看。

  石老告诉我们:“李讷的丈夫叫王景清,是延安时期中央警卫部队的战士,为毛主席站过岗。他们的儿子叫李小宇,后改名叫王效芝。说是效仿祖父毛润芝的意思,我和他们的联系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我们走出石老家门时,已是万家灯火时分,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光和当年延安窑洞里的烛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是的,今天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当年延安艰苦创业的精神,愿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忘这种精神,让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作者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本文原载2003年《上海老年报》,题照摄影:龚洁敏)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