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起:再拜山,更思“赶考”之维艰 -凯发官网k8

2024-06-16
作者: 刘振起 来源: 昆仑策网

  自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入住双清别墅,香山便成为了圣山。当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贤达,到香山与毛主席会晤,谓之“拜山”。现在 ,人们到香山追寻红色足迹,也便有了“拜山”之誉。

  2019年,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委会主任李凯城同志,责我准备双清别墅和来青轩实地讲解课程。于是,2020年1月22日,我独自“拜山”。这是我的第一次“拜山”。我怀着觐谒的心情,径直奔向双清别墅,当我迈进双清别墅大门的一刻,看到六角亭的瞬间,那张闻名世界的“父子照片”立马萦绕脑际,心情也顿时兴奋了起来。我走近亭子,反复思忖着照片拍摄的角度,又在屋内端详那张照片后,再返回亭边对照审视那照片上父子的位置和神态,仿佛感受到了那对伟大父子的欢乐时刻。

2.jpg

  那次“拜山”,因为是备课,我只到了双清别墅和来青轩。下山后的当天晚上,我记录了“拜山”的心情,写了那篇文章《六角亭与那张照片》,后来刊发在了中宏网和头条上。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感慨:“啊!这不就是在农村、在城市看到的,那天下父与子的似海亲情吗?天然的融合,心与心相印,一脉的呼吸,好像可以嗅到那父子间的,流尽世间的那伟大的爱。”

  以后又因讲学等几次到香山,但都是匆匆而过。

  这次“拜山”,大不同前,是在闫树军同志组织下,与全国政协系统的王文运、杨春、李玉珍、吕潇潇及高源同志一起赴香山实地研学,纪念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预备会75周年。

  这次研学,实地走遍了所有的纪念址。

3.jpg

  6月12日上午9时,由双清别墅东侧平房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起,然后以双清别墅毛主席办公居住地为重点,沿着来青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办公居住地、思亲舍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多云亭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地、镇芳楼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处、丽瞩楼香山专用电话局、小白楼中共中央图书馆、香山饭店会见松的顺序逐一考察。中午,在香山饭店西江月厅用午餐。下午,由香山饭店的漆亚婷同志带领,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研学。

  这次研学,一个有利的条件是闫树军和漆亚婷同志的讲解。他(她)们的讲解,不是专业,胜似专业。闫树军同志是全国著名红色历史专家,收藏有丰巨的红色历史史料,尤其对香山这一圣地的各个纪念址,即熟悉又有很深的研究,带领大家每到一处,都给予了提纲挈领地历史点读。而漆亚婷同志曾是“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参与了纪念馆的布展和展出工作,对各部分内容都非常熟悉,对大家的参观研学给予了很好的帮助。

4.jpg

  这次研学,有两个知识点,对我是个新的补充。一个是新政协筹备会的第一次预备会议。闫树军同志讲,1949年6月11日,黄炎培下午5:00来到香山,参加全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第一次预备会议。而这次预备会,在《毛泽东年谱》上是没有记载的。另一个是毛主席会见傅作义。《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下卷)记载,毛主席1949年“6月8日,会见傅作义,商谈和平解放绥远问题。”但没有具体会见的地点。这次研学,对此我有了新的推断。

  香山饭店的院内后侧有一株苍郁挺拔的“会见松”,碑文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主席曾于此树下会见傅作义将军。”但没有具体时间。这样的两个“没有”对在一起,由此可以推断出:毛主席会见傅作义时间,应该就是6月8日,而会见的地点,就是在这株大松树下。

  另据闫树军同志考察,傅作义将军没有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就是因为他受毛主席之命去了绥远。而从历史看,正是由于傅将军奉命之行,才达成了绥远以绥远模式获得了解放,为人民革命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这里容易产生的疑问是?就这么一棵孤零的大松树,毛主席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会见傅作义呢?我的看法是,一方面看,毛主席会见傅作义要谈非常机密的解放绥远的问题,是极其重大的要事,是需要点对点、面对面,无须他人知晓的绝密。另一方面看,这个地方当时是军委作战机关的所在地,值时6月8日的季节,毛主席在军委作战机关临近的一颗松树下会见傅作义就不足为怪了。可惜的是,在建香山饭店前这里是个什么样子的,我没有查到相关资料。

  这次研学,要说最触动心际的,还是对于“进京赶考”的思考。或许是前不久去涿州毛主席进京赶考留宿纪念址研学思绪的迁移,每到一点的驻足,每看到那些史料照片,尤其看到那些原始的影视资料,总会深深陷入沉思,既感慨先辈们创业的艰难,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又深虑改开后赓续红色基业的艰难。

5.jpg

  人民是水,政党是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这是颠扑不破的社会历史规律。

  国民党背离人民的利益,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二十几年便轰然倒塌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一个不被世人看好的几十人的小党,二十几年却赢得了国家政权。

  毛主席说:“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规律。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国共两党的败成历史,恰是正确解释了这条历史规律。

  这条历史规律,从当今时代的本质上看,是必须回答好“为谁发展”的问题。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教授、博导,《毛泽东精神》作者,中国管理科学学会领导力专委会专家,中国动画工程促进会红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泰山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