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不靠谱系列之:利息是什么? -凯发官网k8
引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消费产品。这些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们日常需要的产品,一类是我们偶然需要的产品或者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才需要的产品。前者比如粮食,我们称之为日常消费;后者比如手机或者汽车,我们称之为积累消费。
无论工人从事那个具体商品的生产,商品的价值都决定于商品当中包含的劳动时间。为避免问题的复杂化,这里不谈价值转形。我们假设:一个人的价值是100,其中粮食是50,汽车是30,是手机20。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个是每个人的消费倾向。
粮食是日常消费,每个月100元的工资一到手,我们就要留下50元,剩余的50元,就要存进银行。什么时候买手机或者汽车,我们才从银行取出来花掉。
银行看到你每月的收入是100元,但是你每月只花50元,剩余的50元不花,他们就觉得是个浪费。既然你不花,我们银行就替你先花掉。等你想花掉的时候,我们再从别的客户存款中,挤出你的钱。
经济学家对此的解释是:经济增长是储蓄带来的,你挣出来的钱,自己不花,就会养活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就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你牺牲自己的当前消费,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理应获得补偿。这个补偿,就是你的存款利息。
居民存款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经济学成为了彻底的庸俗经济学。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用100的时间,其中50的时间是生产粮食,30的时间是生产汽车,20的时间是生产手机。你花30的时间去生产汽车,就一定代表你当月的工资收入中,要花30的钱去买个汽车零件回来吗?
价值是一种工作时间的分配,不代表你的实际收入和你的实际支出,在任何时间段内都是绝对相等的。你的积累消费,它只是你的消费的一种形成状态。你当月挣100元,只花了50元,剩余的50元,它只能代表你的积累消费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不代表这个世界有一笔50元的财富,你不花,需要别人替你花!
银行把你的50元存款拿出来,用来投资,属于无中生有,也就是银行体系正在创造一种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实物对应的货币。你的50元存款,代表了你为世界创造了50元的通货膨胀。
如果这个50元代表了全社会的居民存款余额,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用了你的50元形成了固定资产,这个固定资产会带来每年的固定收益。按照平均资本收益率为9%计算,每年的收益就是4.5元。其实这个4.5亿的价值本来就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再介绍一下这个9%的资本收益率是怎么来的。设工业项目的建设周期三年,剩余价值率是100%。这样,重工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3年。因为剩余价值率是100%。重工业建二间厂房,就要给轻工业留一间。这样,轻重工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是6年。资本收益率是要算递增的,每年递增12%,6年翻一番。
12%是理想状态下的资本收益率。现实中,工业化国家的产能利用率多为75%左右,12%×75%=9%,实际的资本收益率就是9%。
回过来说,既然50元都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个4.5元也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在目前的银行体制下,这个世界每年都有4.5元的通货膨胀发生。对于通货膨胀,我们有两种态度:一是任其发生,就当它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了;二是控制货币发行量或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此抑制通货膨胀。
用存款准备金消灭通货膨胀
我们来看看现实中的一组数据:2024年3月,全国居民存款余额152万亿,全国居民贷款82万亿。其中有70万亿的存贷差额,这个70万亿就是积累消费形成的。
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用于企业贷款的总额是65万亿。按照9%的资本收益率,每年带来65×9%=5.9万亿的利润。按照贷款利率3.1%,每年带来65×3.1%=2万亿的利息。按照存款利率1.8%,每年支付居民70×1.8%=1.3万亿的利息。
每年5.9万亿的收益就是通货膨胀。其中有1.3万亿归个人,有0.7万亿归银行, 有2.9万亿归企业。为了减少5.9万亿的通货膨胀,商业银行每年的贷款额度也要减少5.9万亿。
2023年,我们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7%。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还要有自己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根据ceic的统计,2024年6月的超额准备金率为1.5%。以这两个准备金率的数据为依据:合计的存款准备金率是8.5%,合计存款的准备金是70×8.5%=5.95万亿。两项数据基本吻合,这说明5.9万亿的通货膨胀,其实是被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给抵消了。
理论上,居民储蓄存款就是通货膨胀。利息也是通货膨胀的一部分。如果你根本就不想用通货膨胀的方式,提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那么居民储蓄存款就根本不能用于投资。
如果你用居民储蓄存款进行投资,还不想通货膨胀,那么你就应该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原则上,存款准备金率(含法定和超额)等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这相当于你做了一次无用功。
【文/叶风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