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 -凯发官网k8

2024-07-01
作者: 海纳百川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按】“前三十年”,笔者那时开始上初中,后来出了校门,成为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一员,在铁路上的一个工程队当工人,当技术员,按国家规定的计划经济的制度执行和管理工程队的技术和经济的运作。这一段工作给我的印象就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制度,是物资、劳动、设备、时间、运输等生产要素最节俭,效率最高的制度。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投入建设的资金不会流失、浪费或者被贪污。三十年内,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以后的建设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不能忘记这个制度的功劳。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那时执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大体情况,如果能让网友了解一些真情,我会感到幸福、快乐。让我们一起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

  ================================================================

  有人说,计划经济不好,管的太死,人们都没有积极性。“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前三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了巩固革命成果,经过“三反”、“五反”、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为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一、粮食问题

  解放初,资本主义的工商业还没有改造。资本家唯利是图,利用手里雄厚的资本呼风唤雨,兴风作浪,使得刚刚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维持生活都很困难。特别是人们都离不开的粮食,被奸商垄断起来,操纵市场,哄抬粮价。大家知道,陈毅是上海市的市长。人民掌握了政权,就有办法对付奸商了:人民政府及时调拨粮食来与奸商作斗争,以平价销售,解决了市民的吃饭问题。奸商们也抢着收购,准备粮价涨高了再卖。谁知粮价不涨反降,砸在手里吃了大亏。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难题都有办法解决。1953年全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全国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了农民自留的口粮外,都由国家以保护农民的价格统一收购,再由国家调拨分配,以合理、稳定的价格,供非农业人口购买。自然也有配套的措施:实行按工作性质的不同测定个人“定量”,按定量发“粮票”,凭粮票购买粮食。就这样,在农业一时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的情况下,保护了全民的生活之需。

  这一段故事可以算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第一次交锋!

  怎么理解这一过程呢?这就涉及到了“商品的两重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商品的价值有“两重性”:使用价值,是指某一商品的“用处”;交换价值,是指商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或者交换,能换得多少“对等物”。粮食,它的使用价值是给人们解决饥饿问题的,可是资本家经营粮食却不是为了人们吃饭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一进一出能够获得多少利润。当然粮食如果不能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它也就不能一进一出就发财了。这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交换价值”是依附在,或者说是寄生在“使用价值”上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商品的“价格”是经常背离它的“价值”的。这一点正是资本家和喜欢资本主义制度的那些人非常感兴趣的特点,认为那是“生财之道”啊!

  上海的这一故事就是运用马克思理论与资本主义作斗争的实例!

  二、政治方向

  抗战胜利,党内就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要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了,不想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毛主席早就对此有所察觉,在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指出“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谁要是敢于违反这个方向,他就一定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创造财富,却不得温饱,就是因为剥削阶级垄断生产资料,工农大众不得不给剥削者打工才能勉强度日。新中国成立,人民掌握了政权,就要保护人民的利益,新社会绝不能使用旧社会那套“规矩”,前面提到的那“第一次交锋”就向我们启示,经济活动,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必须由人民政府管起来,而不能继续让私人资本经营,继续利用商品价值的两重性,控制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主义的政府除了一般国家的政府的行政职能以外,还必须把新社会的经济活动直接管起来。工业、商业、农业、交通、矿山、土地、森林、水利……都要由国家管起来,不让任何私人拿它剥削劳动大众!

  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是要消灭剥削制度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就是支持、保护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这种剥削有两个阶段:

  首先,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只能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他们打工,能获得多少报酬由具有优势的资本家说了算;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掉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以外,全都归资本家所有。扣除原材料、消耗的能源、机器、场地……等等后,“净”得的财富,就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其数量比劳动者获得的报酬要高出不知多少倍!

  其次,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品的价格随着产品供需关系的不确定性,资本家就有机会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从而获得“第二次”的剥削。当然,这里也有“大鱼吃小鱼”,这么一来,那“小鱼”雇用的劳动者自然就更惨了!

  所以,有资本主义的制度,劳动者就必然要受剥削。而坚信共产主义的革命者,就必然要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斗争,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个道理,在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中都是至高无上、毫不含糊的。

  由于掌握了政权,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人民的生活才得到了保障。所以革命胜利之后,一定要牢记绝不能让资本主义制度“借尸还魂”。不管它用什么“美妙的”名堂伪装起来,也不能让它得逞!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还有必要天天讲警惕资本主义复辟吗?要!一定要!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上总会有人想占有别人劳动创造的财富,过剥削别人的生活,正如毛主席所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那么具体地讲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制度是怎么样运行的呢?

  的确,这是人类面临的史无前例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范例,只能牢牢地记住消灭剥削制度这个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联系理论,不断加深对经济规律的理解。

  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1917年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就成功了,40年来,他们是怎么做的,总可以参考借鉴吧?虽然说各有各的国情,毕竟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都是要解除套在劳动阶级脖子上的枷锁。

  那么,俄国,后来结成了苏联,是怎么做的呢?

  所有制:在苏联,工业领域,为全民所有制;农业,为集体所有制,组织形式为集体农庄;其农业机械为国家所有,拨给集体农庄使用。

  在我国,工业领域,为全民所有制;农业,为集体所有制,组织形式为农业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其农业机械要向国家购买。

  可以看出,是向苏联学习的,但不是“照抄”;根据国情有所改变。

  为什么要讲“所有制”呢?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它的处置权就归全民或者集体,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私人所有制:任何个人都无权处置公有的财产,包括生产资料。即使是领导者,什么“长”,也只是受全民或者集体的委托,按照全民或者集体的意图去管好公共的事物,而且还必须定期或随时向所有者报告执行的情况,了解委托者的意见,改进工作,保护所有者的利益;而绝对不允许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的“好处”,化公为私!

  经济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全国的经济活动都由社会主义的国家管理。

  苏联实行的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由计划机关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

  在我国,全国的经济活动也是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由国家的相关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并施行。

  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只是执行中都会有掌握情况是否准确的问题。苏联对重工业重视,但对轻工业有重视不足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我国也曾有对粮食产量估计过高的情况,但由于及时调整而避免了损失。毕竟,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是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消费的目的。为了这个目标制定计划并实施,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使计划不能绝对精准,也还可以及时调整,也不会背离初衷。

  苏联执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取得二战的胜利有密切关系。从十月革命算起,三十余年,是成功的。

  这样的经济制度在中国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从旧社会留下的烂摊子,直到建成基本上齐全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自主制造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也是成功的。

  四、计划经济

  如上所述,苏联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中国于五十年代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执行的也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这是效率最高的,最适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五十年代,全国人民群众都知道一句话:“全国一盘棋”。全国的经济活动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哪方面轻重缓急,国家有统一的全面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这个计划经济制度显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

  相反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制度下,家家企业各自为政,只顾自己的利益谁也不服从全局的利益,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比如美国要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也是困难重重:航空业反对,公路运输行业反对,抢了它们的运输生意;用地,地是私人的,不让通过……,按照他们的法律,各个都是理直气壮,所以只好一直拖下去。

  就是到今天,“基建狂魔”建了多少高铁,有人就嚷嚷:建的高铁,都是赔本的生意!这种见解还不如老百姓懂得“全国一盘棋”的道理:高铁建成了,带动了城乡、山区的经济发展,从全国来看还真是非常必要的。而嚷嚷“赔本生意”的人只不过还是资本家那种思维,不管干什么都得“赚钱”,他们不会从国家、社会、全民、集体、发展的利益的高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对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总是接受不了。

  在资本主义的一家企业内部,有好多部门、车间、班组等等,都要服从企业的总安排,否则企业的总目标就不能实现;如果其中某一部分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没有遵从整个企业的安排,使得企业不能精准地实现计划的目标,整个企业是绝对不容许它的。这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是要讲“计划”的。只不过它讲的“计划”是在它内部,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而必须坚持的“规矩”。而对外部,对于它所处的国家、社会,它就不讲“计划”了,不讲如何为国家、社会而努力作贡献;在遇到为了国家、社会的整体的利益,自己的企业要多做出一些“贡献”的时候,它就不干了。这是资本主义企业的“本性”所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抱任何的幻想,必须牢记资本主义的本质:“唯利是图”!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就像一家巨大的“企业”,全国的各个企业都是它的“部门”,都要努力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以保证全国这家“巨大的”企业的计划精准地如期实现,既没有某个“部门”没完成计划而拖了别的“部门”的“后腿”,也没有盲目生产的产品而造成的浪费,从而使得国家的经济建设以高效率、高速度发展,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总目标。

  当然,制定全国的经济计划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要精准地掌握当前的经济现状,实事求是地确定近期、中期、远期的经济目标,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细致地掌握计划执行的情况,及时地作出必要的调整。这确实是历史上没有过的工作!应该说,经过“前三十年”的运作,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基本建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辉煌成就,是决定性的保证。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三十年的运作充分显示出了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全国经济建设高度协调发展。工、农业之间,各个行业之间,各个企业之间达到了互相紧密配合,因而使得经济的发展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最节约。

  2.相应的,无论是工农劳动大众,还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在思想意识上,都树立起了为国家、为集体尽职尽责的观念,作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成就,这是意义更加重大的成就。

  3.全国经济运作的高效率:某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就已经计划好了产品的各自的去向;而它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已经落实了供应的来源。就是说上下游的关系都已经按照计划安排妥当,杜绝了盲目生产造成的浪费,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本义。

  4.全国经济运作的低损耗:因为没有“市场经济”中利用供需的不平衡投机追逐利润的所谓“计划”,就不存在过剩的产品所造成的浪费,就大大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

  5.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得到合理的兼顾。

  五、商品经济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生产还不是很充足,不能按需分配,而只能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者生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而享有劳动成果。各人之间的差异,就用工资来表达。而消费的时候就看你的购买力了,它代表了你的劳动贡献。所以,在这个消费过程中,消费品是按商品经济的规则运作的。

  与此相对应,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动力、设备、场地、运输、劳动者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劳动保护等等费用也都要用货币来表达。

  就这样,借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直使用的货币这个“替代物”,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就把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联系起来了,使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以实现。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消费品的价格跟随供求关系而大起大落,那么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就不能保证买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就不能保证兑现。

  所以,这里有个先决的条件:这里交换的商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产品的价格必须相关于其生产过程实际成本来决定。

  而这价格必须由国家来掌控,包括地区的差别,都由国家决定。这就是说,这里实行的商品交换不是在“市场经济”那种“市场”进行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空间;而“市场经济”指的是一种经济运作的方式,通常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那种“自由的”,根据经营者对市场的预期来经营的那种“经济”。

  人民群众需要的消费品可以在遍及全国的商店、合作社(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买到,而且“货真价实”!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论是生产或者消费的过程都不适合采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决定的。有人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如果不是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那就是想复辟资本主义!

  六、管理机构

  一个国家的政府各个部门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机关,通常都设有国防、外交、民政、教育、文化、农业,水利,商业,财政、计划等等部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是私人的,如何运作、管理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政府不直接操作。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要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运作起来怎么管理呢?

  三、五、十年后要达到什么程度,要有规划。

  近期的计划,要按“规划”的要求安排实施。这个计划就要有具体的要求了:各个部门要有各自的安排,保证全局的计划的实现。国家必须按照国家发展的规划分派给各个系统、各个层次的企业实体,引导并且监督以及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国的办法是对应于各个不同的企业系统,设立了专管那个系统的企业的“部”:铁道、交通、轻工业、机械工业(又分为第一、第二、……),这相当于一个系统的“总公司”。应该说,这样运作是相当有效率的。

  不过,“改开”以来,由于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全民所有的企业占比很小了。以至于以前管理各个系统全民所有制企业的部——“总公司”,都相继撤销了。

  七、经济核算

  “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是怎么进行的?那时候有个名词叫“经济核算”,它算计的不是产品拿到市场上能卖出什么“价格”,而是这个产品本身的“价值”。

  1.成本核算

  这个“价值”是怎么得出的呢?生产任何产品都需要原料、材料、工具、动力、机具、人工、运输、……。它的“上游”的产品也都需要这些因素。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计算出来生产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成本”。产品制成后,它的用途要比原来“大”,根据这一因素,可以在其成本的基数上加上一个百分比,反映出生产这一产品对社会的贡献,就成为了“下游”产品的“原料”的成本价,也就是“单价”。

  2.定额核算

  生产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时,需要多少各种材料、动力、人工……,也是有要求的,称为“定额”。定额的作用是要保证生产过程中既不浪费,又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且不管谁来生产都要参照这个“定额”。它的数据,一是根据过去的积累,并及时吸收先进经验合理地提高;没有积累的新项目则可以实测而定。定额的制定原则称为“平均先进”,不能脱离实际。

  在“定额面前”,不同的厂家会有不同的“感觉”:管理比较差的,会觉得压力大,不尽全力就可能完不成定额;管理比较好的,会觉得能够超过定额,甚至有结余。这样,厂家之间就有了比较——那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竞争”,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竞赛”!先进的厂家会得到奖励,在成本之内结余下来的部分给予一部分奖励,由厂家用于改善厂内的公共设施,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劳动者。比较“后进”的厂家也不甘于落后,要向先进的厂家学习。而先进的厂家,本着“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不但不“保守”而且还积极的帮助兄弟厂家改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人们的思想都想着全国、全民,就没有做不到的。前三十年那种“你追我赶”,既是竞赛的对手,又是互帮互学的兄弟,那种热火朝天的情景,在为个人自私的目的而极力推崇私有化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个人的奖励是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出谋划策,改善生产技术、设施、机具……的个人或集体,要注重宣传他们的事绩,人人都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人人都是国家、厂家的主人翁!

  “定额”是“平均先进”的。而且是“相对固定”的。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工具、机具的进步和增多,定额也会相应地提高,反映出国家工业生产的进步。

  3.物资目录

  经常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材料的产成品,可以纳入《物资目录》,其中列出品名、规格、计量单位、单价、附注等项目,供全国各单位查阅、引用。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必要时要逐步修改、更新。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更没有网络,《目录》都是纸质的,计算也都是靠手工,效率很低。而且,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进步,《目录》还要修改、印制、发放,工作量是很大的。现在,有了网络和终端设备,《目录》可以由国家集中管理和修改,各个用户能够直接从网上引用,会非常便捷。

  “全国通用”,怎么不考虑“地区差”?实际上地区差别不大,只是工资标准有些差别;运输的成本也是按实际的价格纳入成本预算的,等于是由国家担负了,不影响企业的业绩。

  4.项目预算

  一个新项目,一种新产品,一项新工程……立项时要做“预算”,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工器具,等等,尽量按实际需要计算,另外要加上必要的间接费用和一笔“预备费”(这是预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生不可预见的情况时应急所用;如不发生则结算时要返还)。

  对于大型项目先做“概算”,其所包含的具体项目可做预算,汇总到概算之中。

  接受任务的单位就按“预算”规定的内容生产或施工。如果发现未预见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报告。如果增加工作量,经同意,可使用“预备费”;如果相差过大,可以请求做“补充预算”。

  5.项目决算

  承接单位完成项目后,经过总结、验收,根据实际发生的数量等情况,以预算同样的格式作出项目决算,由下达任务的上级单位审核后,按实际发生的支出结算项目费用。

  八、物资流转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购进原材料、销售成品都是通过市场完成的。物资的价格经常是与其实际的价值相背离的。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总有一方是“吃亏”的。虽然两方都“心甘情愿”,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全社会已经生产了那么多的财富,最后却没有使全社会获益。那么差额哪儿去了呢?显然是进入了“占便宜”的那一方的腰包了。不错,双方都“满意”,因为“吃亏”的一方也还有机会“占便宜”,双方都在同一制度下,对于经营者资本家来说,还算是“公平”的。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吃亏的,那就是社会公众,尤其是劳动大众:全社会的生产能力并不低,可是浪费了一大块,没能够全部为大众造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曾经有过“生产过剩”的牛奶被倾倒于河里的故事。在劳动大众看来,那是多么可惜啊?可是资本家却不那么看,他们认为只有把“过剩”的牛奶倒掉才能保持牛奶的“合理的”价格。可见他们的“理”是与劳动大众不一样的!

  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物资的流转不是到市场上去“撞运气”,而是按照国家的统一的安排,逐级下达到各级去落实;各级都有具体的计划,物流的专管部门从上游厂家接过其产品,再把它转送到下游的厂家,并根据各自的预算,结算各自的运输费,就完成了物资流转任务。不管物资要经过多少“转手”,都是按照“目录价”结算,所以这种方式被称为“有偿调拨”,是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那种把物流作为谋取暴利投机的“赌场”。因为是按计划执行的,所以没有“卖不出去”的剩余物资,也没有“等米下锅”的尴尬,真正做到了精打细算,实事求是,让社会财富充分发挥作用,为大众谋最大的利益!当然,这是从整体上说;细节上也会发生某个环节没能及时“到位”,自然也有补救的措施,不影响全局。

  九、财务制度、纪律

  与物资流转相对应的就有资金的流转。这项工作由各级财务部门配合银行来完成。那时候财务会计制度是很严格的。因为是“全国一盘棋”从最顶层到最底层,都必须严格遵守财务、会计纪律。一笔资金从哪里来的应该列入哪个科目,或者转付一笔资金应该从哪个科目支出,都有严格的规定,就是单位的首长也无权“变通”。那时候一切账目都是纸质的票据,制作和保管都是很繁琐的。但是人们执行都很认真,而且都是很自觉的,监督的制度也是很严格的。即使有极个别的人要想营私舞弊,也无隙可乘。何况人们都知道一心为公是光荣的;谁要占公家一点“便宜”那是非常可耻的行为!那一段岁月因为要加紧搞“基本建设”,大家都要“勒紧裤腰带”,干部、群众都是意气风发愉快地劳动。每个人都确实做到了“不想贪”,都有自尊心;严格的制度使人“不能贪”;即使是觉悟差的,也“不敢贪”。所以,那时候社会风气是非常好的。是绝对没有可能发生“许家印事件”的!就连“小偷小摸”的事情也极少发生。

  十、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从字面上看含义就是一切要服从全社会的利益,个人、小团体或什么组织,都必须维护全社会的利益也就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共产党也丝毫不能例外,因为共产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从上面简单回顾的“前三十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在那时候的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最好的结果,确实达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

  但是,生产的组织,经济的运行还不是全部。更重要的还要解决“上层建筑”的问题。就是说全体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道德标准……等等,都要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以保证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这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合在一起才是社会主义。如果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思想意识的教育、培养,任凭自私自利的思想泛滥成灾,甚至要“利用”人们的私心去“发展经济”,那么,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会逐渐被侵蚀,就会走回头路而不觉,这是非常危险的!苏联解体的悲剧就是那么发生的。

  所以,政治思想教育是不能放弃或者松懈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做下去,一般的说教是没有用的,领导干部、政工干部首先要“身教”,像焦裕禄那样,做出样子给大家学。

  十一、关于积极性

  有人认为,不搞点儿“差别”,不搞点“物质刺激”,就不能“调动积极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这种思想,都还是旧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他们大概也没有经历过“前三十年”的社会生活,所以他们不了解劳动大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热情。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学一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搞了七十多年社会主义,还忘不掉旧社会那种“规则”,还在想如何少出力多捞钱,不但自己跟不上社会的进步,还要“拉”社会倒退,实在是不可取!

  十二、关于共产主义

  有人说,还是市场经济好,一能够自动调节供需,二能够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持这样主张的人,貌似很有道理: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不是都证明了这一条“真理”吗?可是,按照这个“理由”,什么革命也不要干了,一切照旧可以了吧?说不客气的话,我们的一些同志,甚至一些老同志,大概就是因为不怎么学习马列主义,内心里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形态,现在的社会主义只是“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还很遥远,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地球人还都赶不上那个社会制度。那么,我们还要为那个目标而奋斗吗?别人怎么想,是他们自己的事;共产党员就必须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不要忘了,我们在党旗面前宣过誓的!

  是的,即使我们赶不上那个年代,我们也应该懂得那个道理,懂了,才会有方向,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干劲!同志们,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道理:

  “共产主义”,包括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制度三个层面。

  “共产主义思想”就是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作为人生的指导思想;

  “共产主义运动”就是在“信仰”的指导下去实践,投身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中去改造社会;

  “共产主义制度”就是在信仰的指导下,经过革命实践的斗争,最终建立人类最理想的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最终消灭人剥削人的旧制度,实现全社会每个人都参加劳动生产,创造社会财富,共享劳动成果。

  当然,对于党外人士,我们不能强求要按照这“三个层面”去实践;但是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按照“三个层面”去实践,去工作,去战斗,去为人民服务!

  这确实是一项伟大而艰巨、光荣的任务;即使我们等不到最终实现那个目标的日子,也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

  2024-06-29 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年纪念日前夕

      【文/海纳百川,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