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泽 侯劭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动向及现实危害 -凯发官网k8

2024-11-22
作者: 曹文泽 侯劭勋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图片

  【摘要】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呈现为网络传播:传播主体隐蔽化导致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发生裂变式传播,以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表达解构历史、以“精准推送”的方式寻觅和渗透目标群体。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无序传播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最近动向,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既要坚守底线强化监管,也要主动加强教育引导,让广大网民明辨是非,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在特定时空节点以各种面目沉渣泛起、卷土重来。历史虚无主义根植于唯心史观,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冲击并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兼具虚伪性与迷惑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文化自信,给人们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带来不小危害。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对错误思潮进行科学合理的批判,防范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暗潮涌动并以新的传播方式隐秘渗透。为此,要准确认识、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最近动向,关注和研判相关动向的现实危害,持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动向

  近年来,网络舆论生态得到有效治理,过往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的状况得到扭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呈现向好局面。但是,随着网络环境不断变化,网络社会价值观仍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干扰,并且历史虚无主义依旧是通过歪曲历史事实、解构党的历史、抹黑历史人物等方式扰乱网络受众的价值观念,冲击人民群众的正确历史观。对此,首先要深入认识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传播中的动向,深入剖析其理论本质,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加以抵制和批判。

  (一)传播主体隐蔽性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发生裂变式传播

  作为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错误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下以一种更为隐蔽方式影响人们的正确认识与价值判断,阻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揭露真相”“重新解读”“泛娱乐化”等手段扰乱视听,甚至以“学术探讨”“观点创新”的幌子表征自身,实质上暗中高擎“政治思潮”大旗,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在信息互联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征也有相应改变。从传播主体方面看,历史虚无主义者披上了“隐匿”的外衣,尤其善于将自己包装成普通网民或“伸张正义者”,以发布不实信息、制造网络谣言。随着信息互联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是发声器”的情景造成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复杂多元。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部分网民在知识文化素养方面相对欠缺,借助“虚拟主体”的隐蔽身份故意传播真假难辨的信息。“自媒体”时代的“虚拟主体”可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平台,不论是何身份都可在平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只要标题足够吸引眼球,这些信息和观点就能在网络中占一席之地,为历史虚无主义者传播谣言制造新契机。

  “虚拟主体”实施的二次或多次传播,以迂回、隐喻、暗示、戏谑等方式促使历史虚无主义观念发生裂变式传播,而“虚拟主体”的真实身份却可以隐蔽在虚实混淆的“信息流瀑”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的隐蔽性使信息接收者更加倾向于接受与认可直观的表达方式,导致网络信息的主流传播方式由“文字表达”转向“图像叙事”“视听传播”。相较于文字叙事,图像和视听语言叙事更为开放,不同群体在不同语境下可对之做出多种解读。由此,历史虚无主义者便利用网络视频、历史故事、影视剧情、内涵段子、表情包袱、音乐作品等制造出各种“无中生有”的表达情景,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手法将错误价值观隐藏其中,诱导受众不断揣测以至于理解和接受其想传达的内涵。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社会进步无章可循,各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是人们的“臆想”,而他们要表达与传播的历史,不过是各种“巧合”观点的汇集。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历史事实和历史发展规律,将历史的演进视为某个人或某个集团操纵的结果,以此为认识根基,他们倾向于否定中国共产党取得的胜利,质疑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意义。

  (二)以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表达解构历史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多以碎片化、去中心化方式架空历史事实,通过“剪辑片段、嫁接场景、捏造史实、诋毁英雄”等手段扰乱视听、解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意在侵蚀与解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就具体表现手法而言,网络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通常并不赤裸裸地标明自身政治属性与意图,而是通过“虚实互用”“真假结合”达到传播与扩散不轨政治图谋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违背客观研究历史的根本原则,否认历史领域具有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直言在“历史认识”中不存在真理。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在方法上不认可全面客观的历史分析法,违背历史认识的科学性,坚持形而上学观点,用主观想象、无端猜测或剪切拼凑来随意阐释历史,并将严谨的史实剪辑、创作为片段式、零散化的历史现象,以实现去中心化的历史解读。历史虚无主义者倡导“历史偶然选择论”,认为历史是随意选择的过程,没有规律可言,更多是英雄人物在特定时空内的“安排”或某种历史“宿命”。遵循这样的逻辑,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解构与颠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将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立起来甚至设槛划界,使这些时期相互否定。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历史相对主义”为认识原则,在根本上否定“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

  断章取义、随意拼凑、主观拆解,是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手段。从运作方式看,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传播已突破传统的“点对点”模式,宏观叙事和整体逻辑被互联网思维所肢解,连续性和继承性历史也在零散的信息碎片中被变本加厉地加以解构。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承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继承性,在主观臆测、随意肢解的反逻辑行为和互联网碎片化思维双重作用下,将历史真相改得“面目全非”,使其历史价值变得含糊不清。历史虚无主义者无限放大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各种“小问题”,以此全面贬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罔顾历史事实、故意曲解细节、随意肢解历史事件的做法,往往借用信息碎片化方式传播错误观点,而由于一些人在庞杂的信息资源中更加青睐于浅表化阅读,历史真相就在碎片内容的堆积中逐渐失去原貌。

  (三)通过“精准推送”寻觅和渗透目标群体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历史虚无主义者能够精准定位受众人群、靶向渗透受众对象。“显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已被大部分人识破,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日益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传播方式由“显性”灌输转化为“精准渗透”。以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是一种全方位和深层次的赋能革命,在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使错误政治思潮具有传播上的延展性。本质上看,“精准推送”的渗透方式能够对信息传播进行精准把脉,使各种社会思潮相应的表现形态、传播方式、渗透手段等发生显著变化。若不能及时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网络的传播态势,就无法较好地把握这种政治思潮在不同时期的变种,进而难以辨识其本质面目、揭露其潜在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将其思想渗透至群众当中,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更加隐蔽和迅捷的特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从表现方式看,历史虚无主义并不会明目张胆宣誓其目的,而是善于利用“伪造图像”“剪辑音频”“篡改历史”“操控舆论”等方式传播建构虚假观点,根据受众兴趣和偏好“精准推送”含有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的信息,以“虚实互用”或“真假结合”的手段让人们形成基于“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偏见。历史虚无主义者通常会摒弃“宏大叙事”,而采用微观的“学术研究”或“还原历史”的方式裁剪、截取历史片段,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兴趣偏好、行为习惯、潜在需求等数字生存痕迹进行用户“画像”,进而为每个受众定制信息,实现错误政治价值观的定向推送与隐蔽渗透。例如,许多大型网络平台都以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信息精准推送的实际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客观载体与技术环境。习近平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精准推送”混淆视听,不断传播错误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歪曲中国共产党过去的艰辛探索、诋毁当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唱衰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二、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动向的现实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不但“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歪曲改革开放的历史”,而且极力推崇西方历史,为西方政治模式“代言”。从现实表征看,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散播“民族虚无主义”“英雄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意图达到挫伤民族自尊心、消磨社会记忆力、消解文化自信心的目的。

  (一)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传播主体的隐蔽性迷惑、诱导受众,使人们对散布的言论深信不疑,一步步掉入他们布置好的“陷阱”。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关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幌子,对历史进行重新研究,但实际上试图通过无中生有的主观臆测弱化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正确性,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近年来,互联网上丑化历史英雄人物、歪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为反面历史人物进行辩解的现象层出不穷。历史虚无主义者费尽心机发布虚假信息,对众多网民进行错误诱导,使其丧失自有判断力。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空间极力宣扬错误思想,并不是希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与反思,而是意在颠覆客观历史事实,瓦解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还不断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割裂中华民族文化血脉,腐蚀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虚无化”,宣扬“种族优劣论”,污蔑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宣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后“黄土文明”的产物,鼓动人们完全抛弃这种文明孕育的独特文化。他们对文化历史进行随意曲解或篡改阐释,抹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在较大程度上贬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内涵,蔑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表达载体与呈现形式。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封建文化遗产,主张将其扔进历史故纸堆。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从文化心理上瓦解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根基上动摇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来源,挫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动摇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摧毁中华民族理性认知与共同情感。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鼓吹“全盘西化”,坚持“西方文化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认为“海洋文明”优于“黄土文明”,只有西方文化才能带来现代化,只有“全盘西化”才能让中国“脱胎换骨”。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以这种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审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只有以西方文明改造或替换中华文明,才能让中国真正实现文化上的“繁荣”。实质上,这种论调企图通过所谓“质疑历史”“反思传统”“还原真相”的伎俩挫伤中华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极力削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人们抛弃民族传统,割断精神命脉,无底线地拥抱西方文明。

  (二)误导青少年形成错误价值观,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过程也是历史虚无主义价值塑造的过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改写、编造各种客观事实、史料细节,加入个人主观阐释与臆测,宣称要重现历史“真相”,隐晦地将错误立场思想掺杂其中,误导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由于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控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广大青少年更容易受网络空间的信息内容与价值倾向影响。广大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养成期,不仅尚未形成成熟的理性判断能力,而且具有相当的猎奇心态,长期接触包含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信息内容,会在观念意识中留下不良烙印。在缺乏有力干预机制的情况下,长此以往会导致广大青少年形成模糊、随意的历史认知,在情感和价值上难以接受与认同规范历史教育。显然,广大青少年在网络空间长期接受此类错误思想与价值观念,将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工作。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较常用手法就是解构革命文化,通过质疑、污名化甚至直接否定的方式扰乱视听,模糊人们对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革命文化,借助对历史事件或问题添油加醋、肆意改编、泛娱乐化解读等伎俩割断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长此以往,将会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如果没有共享的革命历史记忆,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就会出现“断裂”,难以形成同一连贯的认知。历史虚无主义长期解构革命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鼓吹“革命破坏论”,抹杀革命成就。历史虚无主义者立足“革命原罪论”,否定革命历史,否认革命的历史进步性。他们认为,革命没有必要且具有较大破坏性,为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灾难,不仅消磨了人们的社会记忆,而且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第二,诋毁革命先烈,颠覆英雄记忆。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边“否定革命”,指责革命道路是“投机路线”、革命理论是“极左教条”、革命精神“压抑个性”,一边又立足于“犬儒主义”,以“价值中立”为幌子扬虚避实,肆意戏谑、恶搞、亵渎革命先烈甚至公然诋毁领袖人物,断定“英雄无功”,主张“人物重评”。他们歪曲历史人物和事实细节,以极端个人主义调侃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抹黑英雄人物,散播各类恶意言论。

  (三)警惕虚假历史的“智能化”渗透,侵蚀公众价值观

  信息互联技术蓬勃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在文化宣传上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巨大用户量,使原本不相干的一群人迅速因某个一致的观点或看法而聚集成为一个群体。因此,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兴起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外在条件,并呈现出“数智化叙事”新特征。

  在为人们提供积极的、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时,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更为很多消极、有害信息制造了技术条件、传播环境。倘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对广大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就会导致广大青少年对历史事实认识模糊不清,对历史事件意义评价黑白颠倒。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引诱网络受众怀疑乃至否定革命英雄人物,使用引人注目的标题和虚假的“科学研究”来吸引流量:质疑邱少云为队伍作战胜利在熊熊大火中依旧一动不动这一事实,认为这不符合生理学常识;认为黄继光的身躯无法堵住敌人的枪口,“即便上半身不会被打散花,也要给子弹强大推力,打飞到一边去了”。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短视频和推送文章的兴起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习惯于不加以思考就接受网络上的片面信息。借助这一现状,历史虚无主义者为其非科学理论披上了“科学”外衣。智能算法的普及,极易让一个人在网络中进入“信息茧房”,平台会计算到人们关注的信息并继续给他们推送相关信息,从而将人们困于自己的认知舒适圈,无法接触外界其他看法和观点,就像困于信息的“蚕茧”中一样。广大网络受众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触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并被大数据不断推送,那么就会对已有的正确认知产生怀疑,产生疲于辨别历史真相的倾向,从而逐步丧失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动向的应对策略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网络传播动向,要警惕其沉渣泛起,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提升对这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与批判力。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动向与危害,亟须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予以遏制。

  (一)强化问题监管,在明辨是非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集体共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认识和研究历史,是人类智慧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是在科学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开辟了科学道路。”要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肆意传播,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在明辨是非中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在思想立场上,要积极主动回应,不可亦不能有回避心态,要敢于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正面交锋,运用唯物史观对其错误观点进行有力批驳,帮助人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要引导群众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对于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评价,要结合其具体历史环境与时代特征来展开,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进行主观猜测。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双重作用的结果,既不能将成功归功于个人,也不能将失败归咎于个人。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还需要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强化网络监管,健全网络治理机制。在智能化网络空间中传播与扩散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具有实际危害,比如将一些恶意篡改历史事实、故意编造历史真相、随意丑化英雄人物等有害信息,包装成“新颖、亮点、剧透、澄清、颠覆、翻转”的内容,吸引网民点击、订阅与传播,带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受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受怀疑等可能对党长期执政产生重大影响的恶劣后果。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在智能化网络空间仍有一定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威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联合、协同的“治理权威”,持续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生产环境,斩断其传播链条。同时,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及时处理和整治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平台和网络账号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做出科学化精准性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的打击历史虚无主义”。

  (二)提升引导能力,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平台等内容建设与互动功能

  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基石,是与“全盘西化”相呼应的一种反动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宣传“社会主义失败论”“侵略有功论”等观点来实现其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历史革命成就,丑化革命先辈和英雄人物等目的。他们利用网络传播在学术领域掀起“重写历史”的思潮,试图对广大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观念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主动与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斗争。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历史事件时,要遵循客观原则,对历史信息的把握要做到兼具系统性和全面性。历史虚无主义把偶然性视为历史的特性,极力夸大历史中某一偶然因素,颠覆已有的历史认识,制造“理论陷阱”。网络媒体平台迅速兴起为滋生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温床,许多缺乏相关理论教育的网民,常因缺乏辨识能力而不得不接受错误思潮的灌输,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加大唯物史观宣传教育,对人民群众开展价值引导,巩固主流价值观主导地位。

  主流媒体、主流平台以及专业知识群体是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主要施教参与者,在解读网络热点、判断是非对错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应首先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对此,可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流平台、专业知识群体等在网络内容建设与问题揭露批驳上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主动供给历史内容,探索并建立相应机制,推动主流媒体、主流平台以及专业知识群体发挥关键作用,将正确历史信息注入网络空间并推动其在网络空间传播,让广大网民更频繁地接收正确历史信息;创新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吸引广大网民主动关注,从而推动大众形成正确历史观和正确看待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开展问题驳斥的互动交流,鼓励主流媒体、主流平台以及专业知识群体开设相应专栏或媒体互动渠道,加强与广大网民的互动交流,站在网络舆论制高点引导广大网民认清事实真相,比如对比分析历史事实与篡改内容,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欺骗性宣传手法和蛊惑性推理论证。

  (三)增强抵御自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的综合格局

  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历史虚无主义最严重的危害是颠覆人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从思想层面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与影响,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义。这就需要我们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及其最新演变形式与方式。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土壤与传播空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群众,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一方面,要扎根人民群众,把握好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讲清、讲透“中国的好故事”,传播“中国的好声音”,切实展现社会主义的文化生机与独特魅力,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功底”。

  针对广大受教育者,需要增强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只有先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敢于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有效辨识问题,防患于未然。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为这些问题披上虚假外衣,对之做出黑白颠倒的解释。他们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试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少年群体是重要的受教育者,我们应用正确的归因、解释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帮助广大青少年获得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具体言之,应不断加强历史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促成三者融合的教育格局,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党的宗旨与奋斗目标,从而能够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过程把握历史、现在与未来;结合日常生活,让广大青少年理解中华民族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增强广大青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识别正确信息。

  (作者:曹文泽,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劭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副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毛邓理论研究”,原刊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7期)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