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看gdp还是gnp?考察经济增速需要厘清一些认知偏差 -凯发官网k8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对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正确判断。这些问题包括对基础理论和基础判断的理解和认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自己看衰自己,导致“经济增长焦虑”或陷入话语陷阱、西方的理论陷阱。
看经济增速需要厘清一些认知偏差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不要把不是问题的现象看作问题。这会影响信心。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厘清看法及一些认知偏差。
第一个视角:看gdp增速,是看增长率,还是看增长量?现在增长率毫无疑问是下了几个台阶,从9%以上的增速到现在5%左右的增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下台阶的同时,有两个东西并没有同步下,而是在继续上。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绝对量没有下降,尽管去年的gdp增速不尽如人意,仅为3%,但总量还是从11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1万亿元人民币,绝对值增加了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gdp总量。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没有下降,经济增长的质量绝对在稳步提高。不管是我国的创新能力,还是制造业迈向高端、中高端的进程,还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在优化,区域发展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现在有些人看中国gdp增速,降的时候着急,升的时候也着急。我们这个民族有忧患意识,但我认为,同时也要理性客观,需要从历史性、结构性、全局性视角进行系统分析。
第二个视角:看经济增速,是看gdp还是gnp?gdp增速这几年确实连续下降,但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年以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合作文本,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与所在国以及第三方共同投资超过3000个投资项目。但这些投资项目在境外产生的增量gdp,并没有计入中国gdp的范畴。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gdp和gnp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已经创造了大量的gnp,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尚未产生收益,需要长周期才能实现收益,现在属于打基础的阶段。我认为是用gdp还是用gnp,也到了该调整的时期,把gdp衡量改成gnp衡量,可以将在境外创造的gdp一并计入gnp,便于全面了解中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第三个视角:中国与美国相比,去年中国gdp绝对量占美国gdp的量的百分比降低了,2021年为78%,去年降到74%,很多人对此有一些担忧。我觉得有两个误区:一个就是美国去年经济总量上升,但通胀率月均为7.5%,再一个是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幅度去年一年超过9%。在这样的情况下,两项相加达到16.5%,剔除一些其他因素,中国gdp总量占美国gdp总量的比重有可能比2021年还要高。有时候分析问题不能看绝对的数字,要看相对的数字,要进行结构性分析。现在美元还在继续升值,人民币还在继续贬值。中美两国在gdp总量上比较,实际上已经有不可比的因素了。
再有,美国调整了统计方法,为了提高gdp总量,把家庭劳动也计入美国gdp,美国家庭劳动产生的gdp大概在1万亿美元以上,但中国家庭劳动是不计入gdp的。因此,中国和美国的gdp比较,既有价格因素、汇率因素,也有gdp的构成因素。不要看表面上中国对美国的gdp比重下降了4个点,就认为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拉大了,这是基本不成立的。对gdp增长速度要客观、理性而系统地进行结构分析,才能得出中国gdp增速到底如何。对美国也好,对欧洲也好,中国到底是增了还是降了?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都是基本判断,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信心。
低通胀是中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成果而非问题
去年开始,美国与欧洲各国通胀率居高不下,拉美国家、非洲很多国家通胀居高不下,在全球性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保持了低通胀,cpi在2020年仅为0.7%,2021年为1.5%,2022年为2%。低通胀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通缩,我认为,它是中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成果而非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先看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国的低通胀主要受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利润。最重要的因素是能源价格。中国能源价格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中国已经采取了多元化能源战略。我们已从48个产油国进口原油,从10个天然气生产大国进口天然气,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能源多元化供给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抗风险能力、抗国际价格波动的能力在上升,这是直到现在中国生产资料没有急剧上涨非常重要的原因。
现在欧洲制造业向美国转移,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欧洲低价能源渠道被彻底切断,导致欧洲能源成本不断上升,欧洲的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欧洲几十年的低通胀格局被打破,变成高通胀、高价格、高成本、高风险。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也加速了这一进程,使欧洲制造业更加难以在欧洲本土生存。
退一步来说,如果中国石油没有储备,一旦产生和欧盟一些国家那样的情况,中国的通胀会应声而起,生产资料价格马上就会飙涨,进一步带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涨,制造品的价格马上也就上去了。从这个角度看,维持低价格,不是经济衰退的表现,而是经济稳定的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看,这确实是成绩而非问题。不能简单地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分析方式只看数字,单纯看数字全是问题,但是把结构掰开揉碎来看,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是为中国经济争取的好的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觉得分析问题要换个角度看。
再看社会消费品价格。我国通胀率比较低,食品价格总体稳定,没有出现粮食危机,这几年猪肉的供应也是挺稳的,特别是大规模养殖,加上国家的储备,在平抑市场价格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油料价格也是稳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保证了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粮食的稳定,生猪养殖规模化、养殖结构性调整,油料的保障,这使体现人民生活支付成本的社会消费品价格指数保持了稳定。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完整的,国内劳动力价格虽然在上升,但是有一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重新布局,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这一方面有美国对我施压在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因素,也有符合全球产业转移规律的成本驱动型的渐进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进口实际上也降低了消费品的价格。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调整过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规律意味着,全球产业链会不断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供应链结构。同时,这也扩大了生产范围,创造了新的财富或者是新的产业布局。
现在从能源价格,从大宗商品、粮食油料、生猪价格看国内都还是稳定的,我们变成全球性通胀中价格最稳定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理论周刊”,修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