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毛选 -凯发官网k8

2024-08-12
作者: 虚声 来源: 虚声

  李白在诗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认为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人生态度,洒脱而让人向往。李白之所以把它写在诗中,就是因为在现实中很难做到举重若轻。连李白自己,很多时候都被世俗执念所累,比如想要当公务员而不得。当然我这里没有讽刺李白的意思,相反我很尊重李白。我认为李白最厉害的一点在于,不论遭遇多少现实捶打,都可以保留内心那一方本真净土。人之为人,说到底就在于心底那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灵智;被污染很容易,保留纯净很难。

  古往今来,真正能做到举重若轻之人,少之又少。然而当我读毛选时,那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无处不在。

  从当年在天涯论坛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开始,我也陆陆续续写了不少关于毛泽东的文字。纵观其一生,能轻而易举地看到两个轨迹。

  轨迹之一,他一辈子遭遇过很多困境:

  原生家庭的羁绊

  青少年求学之路的艰辛

  上海滩建党时危机重重

  用枪杆子重整河山的难题

  还有思想意识形态的整合

  以及后期那件事遭遇的阻力

  轨迹之二,他总是能镇定从容地应对一切。

  青年时北漂,和很多同学挤大通铺,翻身都难;但他从不焦虑,学习交友都没落下。

  面对国民党右派的屠刀,很多同志惊慌失措。他从容淡定地论述“枪杆子出政权”,并最终走上井冈山,开启了枪杆子改造一切的道路。

  长征最危难的时刻,湘江战役之后可以说是生死一线,只有他淡定从容。濒临绝境的赤水河畔,他施展了只有最杰出的军事家才可能具备的才华,把组织带出了绝境。

  毛泽东一生最权威的部分,源自于他自己的记录。他把自己的一生写在了《诗词》和《毛选》中。

  诗词主要描述他精神世界的波浪,比方说长征时期的《十六字令》,比方说把主要精力转向农民运动时写的《沁园春·长沙》,比方说壮年时期写的《沁园春·雪》,比如说大建设遇到困境之后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比如说决定做晚年那件事时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选主要描述他的人生实践,是一代历史巨人社会活动的集合。我个人认为毛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从宏观社会层面看,毛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焦点,汇聚了改变历史的巨人与那一代精英的政治、军事和哲学精华。

  但价值归价值,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吸收消化。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但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其并不能被很多人认知。

  毛选其实也一样,很多人读不了毛选。

  就我了解,不少朋友读毛选有两个困惑:

  困惑一,毛选涉及了太多历史碎片,难以消化吸收。

  毛泽东生活的年代,尤其是建国之前,他的社会实践主要聚焦在农村,甚至还包括很多山区,所以毛选中描述的很多生活习俗和现在大不相同,很多细节现代读者很难消化。当时除了国共双方,还有很多地方军阀;因此每一次战斗,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涉及到不同的对手,造成更多知识碎片。再加上他本人博学多才,讲话、开会或写文章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他本人的哲学、政治和经济思想也蕴含其中,即便他努力用白话的方式写文章,但后人消化起来也颇为不易。

  困惑二,毛选的价值较难诠释。

  毛选的巨大价值大家都知道,但好像都是在改造社会。因为作为历史巨人,毛泽东深刻影响了历史和现实走势。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近代革命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现代中国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甚至连中国版图都是另外一个样子(抗美援朝和对印反击战的走势绝对不同)。这些都太宏观了。大多数读者都是普通人,一辈子为柴米油盐奔波,根本就没心思、也没机会去改造社会。实际上毛选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宏观层面。

  毛选的价值体现在微观层面,也是一部伟大的成功学与奋斗史,比社会上任何成功学讲的道理都实用,因为其所有章节都有真实的案例作为支撑。为了更为明晰地描述,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例子:

  其一,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是毛选的灵魂之问,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灵魂之问,出自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自那篇文章之后,毛泽东的人生进入另一个轨道。

  当然了,这话从宏观层面看,确实和普通人没啥关系,因为其主要目标是改造社会。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思想也可以很微观。

  敌人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前进的阻力。朋友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前行的助力。革命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解决某些现实问题。所以从微观层面,这话可以引申为,谁是我们前进的阻力,谁是我们前进的助力,这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首要步骤。如此解释,对做人和做事,都有帮助。这不比那些故弄玄虚的成功学有价值么?

  其二,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这是出自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观点。大致意思是,要推翻旧秩序,不能温良恭谦让,而是要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旧秩序,才能建立新秩序。所以矫枉必须过正。他当年写完这篇文章,就投入到农民运动的大潮中去了。

  这听起来当然也很宏观。如果从微观层面看,当你想要为某件事奋斗一把的话,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改变旧习惯。以我自己为例,我原本也是莽莽撞撞,但是在某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我认为需要寻找一种方式作为我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一番思索之下,我决定选择写文章这种方式。最初我是不适合写文章的,脑中所想和笔下所写完全脱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尽力把日常生活的习惯向写文章的模式靠拢。大家可能觉得日常生活和写文章不搭边,实际上关系非常大。虽然现在也没取得啥傲人成果,但至少可以流畅地写文章了。所以矫枉过正,个人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狠”一点,突破原有的旧自己。

  其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个著名的16字方针,出自于1930年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包括林彪在内的不少人,对井冈山模式的信心都产生了动摇。毛泽东写下感天动地的文章,相当于给大家做心理建设。

  宏观层面看,这是军事思想对不对?红军和八路军,就是靠这种思想,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取得了一系列战绩。但如果引申一下就会发现,军事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只是特殊一点而已。16字方针,通俗翻译一下就是,保存自我(敌进我退),咬住不放(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直到胜利(敌退我追);本质上既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决心。我个人觉得,即便在生活中,拿出这种手段和决心,很多看似困难的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很多成功学上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并没有毛选中那么坚实的事例。

  其四,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同样是1930年,毛泽东写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不久,又写了一篇《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告诉同志们调查的重要性。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毛泽东在秋收起义时还是一介书生,到了井冈山之后才蜕变为顶级政治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现实层面,对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实践;理论层面,便是在八角楼上写下了一系列影响时代格局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也是其中重要一篇,虽然知名度不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做调查。

  现在提起毛泽东,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从宏观方面泛泛而谈(当然毛泽东在宏观层面做出了历史性的成绩)。但如果太过于强调宏观,容易让人感觉很多事情大手一挥就搞成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毛泽东也是一个善于抠细节较真的人。打个比方说,神乎其神的四渡赤水战役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

  实际上整部毛选,从前往后都堆满了各种细节(碎片)。某种意义上来说,看毛选,就是在看细节。历史巨人的一生,由无数细节堆积而成。这种对细节的专注,是多少普通人所欠缺的。很多人一辈子局限于“吃苦耐劳”的环境中而不能突破,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不注重调查分析,无法对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握利用。不去“十月怀胎”(调查),自然没法“一朝分娩”(解决问题)。

  还有诸如:

  《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中: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实践论》中: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也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矛盾论》中: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虚心研究和正确地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

  《论持久战》中: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新民主主义论》中: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

  如此等等,所有的这些观点,看似很宏观,其实也很微观。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认为,从成功学角度解读毛选,是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这里我要说明,我并非要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成功学,而是想说毛选中呈现出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包括政治、军事部分,也包括成功学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在古往今来历史巨人的那个小圈子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历史巨人是与众不同的。因为在中国之外,基本上都是由宗教文明主导,只有华夏文明是世俗文明主导的。华夏文明圈的历史巨人,都是有血有肉之人,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并非天生的历史巨人,他是在三湾改编之后才蜕变为顶级军事家,到达井冈山之后才蜕变为顶级政治家。但他又不是单纯的军事家与政治家,还是哲学家。我之前的文章探索过,在他蜕变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过程中,并非单纯依靠政治或军事实践,同样也借助于这些思考。

  纵观毛泽东一生,成功学也是理解其思想的切入点之一。

  我一直有一个个人观点,那便是大凡伟大的思想都需要借助普通人流传下去,必然包含诸多对普通个体有利的因素,因此才能在世间长久流传。这便是所有成功学由来的根源所在。毛泽东思想也注定是一种流传于世的思想,因此对和平时代的普通人其实也包含着巨大的实用价值。这些都是毛泽东体系的一部分。到他晚年时,一直在思考并完善自己的一生。

  关于毛泽东晚年的事儿,至今仍然复杂、敏感且争议极大,但也是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窗口。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