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眸丨《归心似箭》: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影像 -凯发官网k8

2023-08-19
作者: 张永祎 来源: 学习时报

  人生有些事可能是过眼云烟,但有些事却终生难忘。对我来说,几十年前看过的影片《归心似箭》,那些激荡人心的情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东北抗联战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爱与恨的考验面前,“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革命精神,一直以磅礴之势,砥砺我们前行。当我读着《东北抗日联军史》这本书时,眼前会不由自主地回放起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却依旧展现出引人入胜的经典魅力。

  (一)

  《归心似箭》通过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魏得胜千方百计寻找部队的故事,反映了当年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历史。1939年冬,魏得胜在与日本鬼子激烈战斗中,身负重伤,跌入冰河,从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关在伪军哨所里。他没有慌张,镇定自若,巧妙周旋,急中生智,伺机打死了伪班长,迅速打开逃生之门,踏上了寻找部队的路途。

  他跋山涉水、历经艰难、一路坎坷、风雨无阻,分别闯过了金钱关、生死关和爱情关,最终找到了队伍,重返抗日前线。首先是闯金钱关。魏得胜在山沟里,偶然遇见开小差离开部队已加入淘金人群的小徐子。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及时弄得通行证,以便日后出行,他不得不暂且在这里驻足,与工友们一起淘金劳作。他凭着自己的一身正气和善良人格,迅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也赢得了“金把头”齐大爷的器重。齐大爷很想挽留他,但又感到留不住他,于是顺势而为,让他去找自己的队伍。

  其次是闯生死关。由于小徐子的叛变投敌,魏得胜没能走多远,就落入了日本鬼子的魔掌。他在牢狱里受尽了折磨,但时刻牢记“我要找我的队伍”,任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在他被发配到煤矿去服苦役之后,一旦抓住机会,他毫不迟疑立刻率领工友打死监工的日本鬼子,迅速逃出罪恶的魔窟。

  最后是闯爱情关。魏得胜在逃离的过程中被日本鬼子的乱枪打伤,他一瘸一拐地行走在找寻的道路上,饥寒交迫,病情愈重,最终晕倒在密林深处的小溪边。这恰巧被前来挑水的玉贞救起,展开了一段患难见真情的故事。因为玉贞无微不至的照顾,魏得胜逐步恢复了健康,一颗被冰封的心也慢慢被融化。但一定要找到队伍去干革命,是魏得胜坚定不移的信念,他苦口婆心地说服玉贞。尽管玉贞万分不舍,最后还是以大义为重,在那个深秋的寒风中,她主动送别魏得胜朝着南飞大雁的方向继续出发。

  (二)

  当年东北抗联进行斗争的环境之艰苦,超出人的想象。据杨靖宇的警卫战士黄生发老人回忆:杨靖宇等人雪地行军,裤子冻成冰甲,夜里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更难的是没有吃的……后来杨靖宇被叛徒出卖,身陷重围,在孤身奋战几天几夜后,壮烈牺牲。凶残的敌人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竟没有一粒粮食……他们无法理解在弹尽粮绝如此极端的情况下,杨靖宇为什么还能够如此意志坚定、血战到底。

  对此,编剧李克异深受感动,也深受教育,他决定要写出一部反映东北抗联故事的影片向这些英雄致敬。1960年初,他开始进行走访调研,接触到许多当年的东北抗联战士,收集到许多第一手资料,也了解到更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越发觉得不能让这些光辉业绩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而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当年浴血奋战、赴汤蹈火的英勇场面,于是他很快完成了电影的文学剧本。只是当时没能及时拍成影片,直到1978年该片拍摄计划再次重启。李俊导演进一步理清创作思路,重新修改了分镜头剧本,以魏得胜寻找部队作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归心似箭的深刻主题,直接把片名改为《归心似箭》。

  当演员赵尔康看到《归心似箭》的剧本后,被男主角崇高的理想信念深深感动,他认为自己的性格和这个人物很像,便毛遂自荐争取了这个角色。当时剧组也有人觉得赵尔康相貌过于一般,缺乏亮丽形象的号召力,但李俊导演认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赵尔康身上的那种粗糙感和沧桑感,恰恰是最符合剧本要求的,也是最贴近历史真实的。果然,观众在影片中看到那个破衣烂衫、胡子拉碴的魏得胜,就认定非他莫属,不仅神情毕肖,演技更是出神入化。而担任女主角玉贞的演员斯琴高娃,在当年还是刚进入影坛的新人,这部影片成为她初出茅庐的经典之作。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数九寒天,“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他们来到东北抗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只见冰天雪地,林海茫茫,到处荒无人烟,遍地冰雪皑皑。身后是料峭寒风,面前是熊熊烈火,这不就是当年抗联战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艰苦生活的原景重现吗?为了准确地再现当年抗联战士无所畏惧、冲锋陷阵的战斗情景,即便是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只要剧情需要,赵尔康都毫不犹豫甚至是三番五次地跳入冰河;来自内蒙古的斯琴高娃更是特别注重深入东北姑娘玉贞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三)

  正如有的观众所说,这部影片是“散文诗式的电影”。影片并不是靠离奇的故事取胜,更多的还是靠内在的韵律来打动人心。因此,编导积极调度视听语言塑造时空的能力,通过画面、光影、颜色、音乐、对白等手段,不断创造出荡气回肠的诗意神韵。

  注重情景交融。影片的情感呈现与所处环境都能及时形成准确的对应关系,通过不同调性的艺术处理,很好地表达出不同情景所彰显出的不同审美效果。在淘金阶段,尽管也有贪财失德的人,但总体上还是工友之情主导着画面,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所以影片的基本调性以亮色为主,透明敞亮,清新自然,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在牢狱阶段,整个影调突然变暗,银幕之上几乎是黑漆漆的一片,不管是牢中还是井下,都显得阴森冷酷、潮湿无光,大有暗无天日之感。通过两重叙事的对比,直接形成了尖锐对峙的视觉冲击,这就在观众的心里激发起截然相反的审美感受。而到了养伤的阶段,整个环境与前两者大相径庭,白桦林、小木屋、清澈的水塘、弯弯的小路、宁静的院子……这里的一切都美得让人流连忘返,更凸显出魏得胜走得不易,也为叙事本身提供了更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注重寄情于物。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季向南方飞去,每年春季又飞回北方。影片让雁过长空的意象贯穿影片,成为温暖人心的情感符号:一是“北雁南飞”作为魏得胜渴望归队的象征。二是“南雁北飞”象征着魏得胜思念玉贞、盼望胜利后的团圆。影片结尾处,魏得胜仰望天空看归雁,一行行、一排排,一声声叫唤、一遍遍回响。真情遍布银幕之上,映照出抗联战士内心深处的崇高信仰和美好情怀。

  注重声情并茂。影片原本并没有安排《雁南飞》这首插曲,后来大家觉得结尾有点意犹未尽。于是就有了由导演李俊作词、作曲家李伟才谱曲、女高音歌唱家单秀荣演唱的《雁南飞》。“雁南飞”这个“飞”,是一个文眼,是一个动作、一种感情,更是一种心理,有急切、有不忍、有理解、有期盼,是人在离别时复杂情感涌上心头的集中爆发。“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歌唱家单秀荣置身于影片的情境之中,准确把握住玉贞的内心节奏,用以情带声的方式演唱出了这种拨动情弦而又强忍情感、目送心上人渐渐远去的矛盾心情。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可以说,影片《归心似箭》正是这种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东北抗联精神的艺术再现,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观众,不断激励我们厚植家国情怀、书写人生华章,这大概就是这部影片百看不厌、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吧。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网站地图